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东投资告吹、港股停牌、天价退补,在经历了前段时间的一系列震荡之后,而今的恒大汽车似乎又迎来了一波新的转机。

在停牌了5个交易日后,恒大汽车(00708.HK)于5月26日晚发布公告称,中国恒大(03333.HK)的清盘人、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Acelin Global Limited等方面,与第三方买方订立了条款书,拟出售所持恒大汽车的股份。

根据上述条款书,买卖双方就出售事项将进一步签订最终买卖协议。据披露,中国恒大方面合共持有恒大汽车约63.47亿股股份,占后者全部已发行股份的约58.5%,都将被摆上货架。

而受此消息影响,恒大汽车今日(5月27日)复牌高开94.74%,盘中最高涨幅达113.16%。截至当日收盘,该股涨约86.84%,报0.71港元,最新市值约76.99亿港元。

恒大汽车喜迎“接盘侠”

事实证明,恒大汽车此前停牌的原因,的确如业界猜测的一样,与公司将引入外部资本有关。

而在此之前,恒大汽车就不止一次提出过类似计划,希望借由外部资本盘活资产,但最终未见成效。2023年8月14日,恒大汽车就宣布其与纽顿集团签订协议,后者将以约38.9亿港元的总价认购恒大汽车超61.77亿股份,并持有恒大汽车经扩大后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7.5%。

同时,为支持恒大汽车业务复苏,在满足先决条件后,纽顿集团将提供6亿元人民币的免息及有担保过渡性资金,用于恒大汽车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彼时,恒大汽车表示,牵手中东资本,将有效解决恒大汽车发展面临的资金难题。

然而,直至今年4月份,恒大汽车再度确认,因未完成一系列先决条件,与纽顿集团签订的战略投资协议终止,5亿美元投资的“救命钱”也正式告吹。

也正因为此前引入战投未果,这次潜在买家对恒大汽车的投资,也将成为其缓解资金压力的新一波“救命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官方公告截图

在5月26日官方发布的公告中,潜在卖方与潜在买方或就买卖潜在卖方所持本公司股份(以下简称“股份”)订立最终买卖协议。具体来看,待订立买卖协议后,31.45亿股潜在待售股(约占全部发行的29%)将被收购,而剩下32亿股(约占全部发行的29.5%)将成为潜在卖方与买卖协议日期后一定期限内的一项可行使选择权的标的。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恒大汽车2023年财报,中国恒大方面共持有恒大汽车6,347,948,000股股份,持股比例约为58.54%。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此次收购全部完成,恒大汽车就将完全从恒大集团中剥离,可以独立发展其汽车业务。

而早在今年1月29日,香港法院向中国恒大发出了清盘令。同日,中国恒大作出公告,并披露,安迈顾问有限公司的Edward Simon Middleton及黄咏诗获高等法院委任为中国恒大的共同及各别清盘人。

而由于清盘令和清盘人的委任,中国恒大在推进的债务重组方案将不会以此前的方式进行,并撤回了向美国法院提出的债务重组申请。同时中国恒大的共同及各别清盘人专注于履行其职责为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保全、最大化及返还价值。

目前来看,恒大汽车上述的股权出售事宜正是在此项清盘令指引下推进的。恒大汽车方面同时强调,上述的股份转让和潜在授信等各项潜在交易尚待进一步尽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对潜在买方的资金证明及有关恒大汽车方面的资产、负债、业务、财务及法律事宜的尽职调查等。

而尽管公告中未披露潜在买方的相关信息,但买方的出现或将缓解恒大汽车面临的资金难题。恒大汽车在公告中提到,条款书中还提及订立一份授信协议,潜在买方(或其经本公司同意后指定的另一方)将向其提供信贷额,以资助集团持续经营及发展集团电动汽车业务。

恒大汽车在公告中提到,自今年初以来,天津工厂已不再生产作业,目前尚未恢复生产。恒大汽车方面表示,将全力以赴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筹措资金,以维持其生存及未来的发展计划。

从“抢救室”转回“ICU”

不难看出,此番“神秘买家”的突然接盘,让生死一线的恒大汽车成功从“抢救室”又转回了“ICU病房”。

然而,即使有外来资本加持,恒大汽车的财务状况依旧不容乐观。

根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恒大汽车已累计亏损超过1100亿元,其中2023年亏损约120亿元。尽管2023年收入达到约13.4亿元,但主要来源于物业销售,而非其主营业务电动汽车的销售。

除了长期的巨额亏损之外,恒大汽车还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债务偿还问题。

5月22日晚,恒大汽车公告称,其附属公司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近日收到相关地方行政部门的函件,要求解除之前签订的一系列投资合作协议,并退回已发放的各项奖励及补贴合计约19亿元。

根据恒大汽车财报,该公司曾披露其主要在天津、上海和广州建设生产基地。自2019年4月29日起,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相关附属公司与相关地方行政部门签订了多项投资合作协议。

但随着公司爆发财务危机,导致跟地方政府签订的合同义务未能履约,相关地方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提出解除协议并要求退回已发放的奖励和补贴。恒大汽车方面表示,如最终执行函件要求,会对本公司或各相关附属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除了上述提到的天津工厂停产之外,其电动汽车业务更是尚未取得明显进展。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恒大汽车共生产下线1700辆恒驰5,累计交付仅有1389辆。

而这样的交付表现,就算卖的都是劳斯莱斯,恐怕也不能养活整个恒大汽车,更别提还是定价只有17.9万元,且没有形成任何规模效应的恒驰5了。

当然,作为恒大集团的一部分,恒大汽车财务危机与恒大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也密切相关。而恒大汽车同样未能摆脱集团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过分依赖,其资金流动和融资能力受到房地产业务的拖累,加剧了财务困境。

简单来说,就是恒大汽车并没有把钱用于汽车生产或者相关技术研发,而是拿去买地、建汽车城去了。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持续震荡,恒大汽车投入的钱无法回本,导致账面上的窟窿越来越大。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恒大汽车资产总额为348.51亿元,负债总额高达725.43亿元。其中,借款为264.84亿元,贸易及其他应付款为430.12亿元,其他负债为30.47亿元。同期,恒大汽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29亿元。

业务上面临着巨额亏损,产品端交付停滞,并且还背负着急需偿还的补贴债务,这次的“救命钱”算是把恒大汽车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

但下次呢?等待恒大汽车的是更为惨烈的市场博弈,其未来依旧不容乐观。

国内的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开始进入到了极为惨烈的淘汰赛阶段。而在今年,已经有多位头部车企大佬相继表示对于“淘汰赛”这个说法的认可,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更是公开表示,“到2030年,活下来的民营汽车企业将只剩下小几家。即便加上海外的,也不会超过10家。”

竞争烈度可以想见,再加上雷军以及小米汽车的入场,国内车市不仅会有价格上的竞争,在营销体系以及技术层面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既没有形成有效的品牌口碑,也没有成规模的产品交付能力,恒大汽车的前景似乎已经直观可见了。

毕竟,受累于恒大集团的风波,市场及用户对于恒大汽车的品牌认可度只会降低。即便能够复工复产,其打造出的汽车品牌也很难被市场用户普遍接受,除非车辆本身的产品力足够强。

但从现阶段的恒大汽车来看,丝毫没有和一众新势力叫板的资本。要规模效应没规模效应,要技术储备没有技术储备,就算是从营销端入手,联想下许家印,只能说谁来做这波营销谁头大。

因此,虽说此番恒大汽车借引入外部资本迎来了一波“转机”,但业内人士普遍对此也不太看好。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业务受困,但恒大汽车早期也开展了大量研发投入,在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方面都有布局。同时,恒大汽车的天津工厂也是有完善的生产基地和设施,且具备独立生产资质,这些软硬件设施对于其他希望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来说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而或许这一点,才是吸引“神秘买家”此时接盘的核心因素所在。(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常笑,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