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午,新京报报道称,记者卧底北京三家茉酸奶门店,发现存在使用过期食材、篡改甚至不贴效期标签、偷工减料等问题。5月27日下午,茉酸奶MOREYOGURT官博发布致歉声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2月至5月上旬,新京报记者随机应聘进入北京市多家茉酸奶加盟店,发现诸多问题:使用过期40余天的原料;更换效期标签,不按时报废原料,或根本不使用效期标签;常温存放应冷藏的水果,水果变色、出水后,仍接着使用;偷工减料,不严格按照配料表足量放料;用工不需要工作人员提供国家强制要求的餐饮人员健康证明等。

针对被曝光的问题,茉酸奶方面称,其在第一时间内成立了内部专项稽核小组。经核查、核实,新京报文中所涉及的4家门店严重违背了茉酸奶所提倡的"食品安全"理念,在日常运营中均未严格执行茉酸奶总部的运营操作和培训标准。茉酸奶方面已经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具体整改措施为:1、按《茉酸奶特许经营合同》中关于食品安全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针对涉事加盟门店,茉酸奶总部已经安排即刻闭店,并将永久与其解除合约。2、茉酸奶总部组织"门店营运部"和"食品安全部"的人员,并聘请第三方公司——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全国所有门店的"食材存储、食品效期、水果保存"等问题再度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实现线上周报和月报核查,并对所有员工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后续,也会严格按照相关政府部门的要求进行落实和跟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年初,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曾点名茉酸奶品牌,对其芒果酸奶奶昔的高脂肪与高糖分提出质疑,这一事件也把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推向高潮。对此,茉酸奶品牌方对饮品成分作出回应,称"所有原料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据了解,自从爆火网络后,茉酸奶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网友对其品质的质疑声几乎没有断过,再在之前,茉酸奶就曾遭到"减量不减价""产品中疑似含有植脂末"质疑。

信息来源:新京报、潇湘晨报、南方都市报、@茉酸奶MOREYOGURT、人民网

早前报道>>

记者卧底茉酸奶:原料过保质期40余天仍使用,闻出馊味才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