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2024年4月底广州恩平冯如的故乡,一本新书《翱翔云端的风筝》在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恩平市委书记黎沛荣书记,市长赖惠镇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航空业界人士共计200余人的共同见证下发布了。在发布会上,作者胡海林先生将新书赠予恩平市图书馆、冯如小学、冯如纪念中学、恩平一中、恩平黄冈实验中学,以及冯如先生后人等。会后中经总网采访了本书作者胡海林先生。

| 本文题:【专访上部】揭秘《翱翔云端的风》背后的创作世界——胡海林眼中的“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传奇

《翱翔云端的风筝》的创作,是想要昭告天下,世界航空史一开始就有中国的身影!

中经总网王文慧:胡先生您好,请您简单的介绍一下《翱翔云端的风筝》这本传记性小说的主要内容。

胡海林:这本书是我以中国的航空先驱人物冯如为题材,创作系列长篇小说——《生为蓝天》三部曲的第一部。之所以是第一部,是因为冯如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创者,人们称之为“中国航空之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航空之父的尊称,冯如当之无愧!“航空报国”是中国航空工业界响当当的口号,冯如是榜样,是这四个字的提出者、践行者。他所处的时代,孙中山曾手书“航空救国”四个字,就是听到冯如说他造飞机“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孙中山说这就是“航空救国”,从此,孙中山一生都非常重视航空,把它视为中国民主革命制胜的法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如可以称之为伟大的爱国者,他与莱特兄弟、寇蒂斯、杜蒙那些航空先驱有本质的不同。他研制飞机的初心是要“壮国体,挽利权”,是为祖国强盛不再受列强欺压而研制飞机。莱特兄弟等许多航空先驱大多是为掘金财富而踏上研制航空之路的冒险家,或者说是航空飞行爱好者。因此,我在本书创作中,始终紧扣着冯如的“强武备来壮国体,挽利权,固吾圉,慑强邻,造好飞机用于祖国的国防,抵御列强的侵略。”这一爱国主题来挖掘史料。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书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绘那一特定历史时期华人族群在美国艰难谋生的景象。但是,不管华人的政治立场如何,是支持康有为等人的保皇派,还是支持孙中山和致公堂的革命派,所有华人都有一个颗赤子之心,深爱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是我们今天海外华人华侨的榜样。

12岁的冯如来到美国,正是美国“排华法案”盛行时期,他亲身经历并亲眼目睹了华人艰难的生存状态。发生在旧金山与纽约唐人街的故事,我书中除了一些日常细节,没有任何虚构的成份;包括数字,在历史学者与经济学者的研究文章中可以考察到;包括两次涉及到冯如与爱尔兰族群的冲突,还有所谓堂斗中暗杀;书中的一个演员阿虎被枪杀在舞台上,当年轰动纽约,所有报纸都连篇累牍报道;还有围绕圣路易斯参展;朝野间的博弈;以及冯如想参展而受挫折,都是有历史资料可供查证。

所以说,我创作过程实质就是一个资料梳理过程,都谈不上人物塑造,只是用布把时间的蒙尘擦了,让它底色重新亮起来,把今天人们很难想象的事情如实表现出来。的确,100多年前,一个因谋生而赴异国的乡村少年,短短十几年间,成为知名的华人青年发明家,能够在没有外界支持条件下,以一个孤勇者的无畏气概,从追逐机器师的自我梦想,到要为国家造出飞机来,这样一个惊动天地艰辛求索理想的壮阔过程,究竟是如何完成的,说实话我自己都很惊诧。

所以我努力在史料中去挖掘,去复原冯如这样一个艰难的登天之径。可以说,在写作中,我始终处于被冯如热血践行航空救国的爱国精神,生命唤醒国家强盛的高尚情怀所感动,我也希望读者能从中体会到我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海林:现居北京,教授职称,博士学历,曾在国家机关、大学与央企工作。亦曾有过军人、中小学教师经历。有《心灵的地狱》、《精算珠三角》等多部文学与经济学著作出版)

中经总网王文慧:您是如何了解到冯如这位历史人物,并决定为他撰写传记的?

胡海林:我年轻时算是个文学青年,爱好写作,写过一些散文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后来在大学做了学者,尤其是到澳门理工学院,专门研究珠三角经济,也研究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中的文化交流,对岭南文化有较多了解。再后来到中国商飞工作,对西方工业革命的研究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这里自然涉及到航空工业,因我本职工作就是研究波音、空客等世界航空业的发展,溯源航空历史,当然对冯如的了解就越来越深了。

要知道世界航空业创始最初,中国是没有缺席的,中国的航空跟世界航空是同时代的。冯如研制飞机成功,对日本人的刺激很大,他们见中国人把飞机搞出来,就开始成立风筝研究会,要做航空业,他们那时主要学法国人,派了很多留学生到法国去学航空,然后又到英国,买英法两国的飞机。这都是冯如之后的事,冯如回国途经日本大阪,许多日本报纸都做了报道,还有许多日本人到邮轮那一睹冯如的风采。

但很遗憾,世界航空发展史,包括我们国内编著的航空发展史,都没有把冯如这个人物高度挖掘出来!

我去参观巴黎的法国航空博物馆、西雅图的波音航空博物馆、还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航空博物馆,在那些馆内都有庞大的世界航空先驱人物专题介绍,突出的都是西方人,冯如的名字仅在个别的综述中提到。

再有就是中国古人做的各种风筝,也给了最初研究航空的先驱们许多灵感。比如说,美国有个著名的航空先驱人物,叫奥克塔夫·沙尼特,他设计制作四翼滑翔机的灵感就来自中国的串式风筝,也就是我在书中写到冯如设计的龙头蜈蚣风筝。沙尼特对莱特兄弟影响很大,莱特兄弟总共给沙尼特写了177封信,来探讨风筝与滑翔机的问题。并且,在1900年莱特兄弟制造了一台滑翔机,到北卡罗来纳洲多风的歼魔山上试飞,起初用绳子拴着像风筝一样放飞它,虽然载人失败了,但为1903年重于空气的载人动力飞行试验成功奠定了基础。莱特兄弟虽然当时未被承认,甚至被误认是一场骗局,但载人重于空气的动力飞行,是始于他们兄弟,是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人物。

但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认识到,冯如在众多世界先驱人物中,其个人对航空探索技能的全面性的成就是最大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去宣传冯如,复原冯如应有历史地位吗?西方人会在他们的航空发展史中大写冯如吗?因此,我希望写青少年读物航空版的朋友要思考这个问题,不要一味地将西方版的航空史拿来简化就出版了,一定要重视中国力量所在,世界航空史中是有中国故事的,我们不讲,西方人更不会讲!

中经总网王文慧:您说得太好了,一直以来我们只知道航空界的莱特兄弟,虽然我们的几千年来追逐飞向蓝天的梦想没停止过,但说起来,有些时候我们会有自愧不如的感觉,可冯如的贡献和事迹告诉世界,中国是有力量的。所以,我们应当像您说的那样,要大书特书,要骄傲的传播,要给国人勇气和力量。

胡海林:这么说吧,从全球研制飞机的前几位航空先驱人物中,美国的莱特兄弟、寇蒂斯,法国的伏瓦辛兄弟与桑德斯.杜蒙,他们制造飞机都有分工协作。比如莱特兄弟,他们俩一个负责机体设计制造,一个负责飞行,发动机则是聘请另一个机械师的设计制造;寇蒂斯研制的飞机,他本人只负责发动机与飞行驾驶,机体设计与制造则由他的合作伙伴完成;杜蒙与伏瓦辛兄弟在飞机设计与飞行驾驶都堪称完美,无可挑剔,可他们的发动机却完全购置第三方。只有冯如是从机体设计制造、发动机设计制造、再到自我驾驶飞行,全部由他自己独立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冯如不仅仅是创始飞行家,也是创始飞机设计家、制造家与发动机设计发明家。并且,冯如制造的“冯如二号”无论是飞行高度、飞行时速与飞行距离都媲美莱特与寇蒂斯设计制造的飞机,达到第一届国际飞行比赛的冠军记录与第二届国际飞行比赛前三的成绩。从这个角度说,冯如对飞机设计制造的个人素质是最高的。

中经总网王文慧:这段历史讲述出来,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所以您将冯如的一生经历、传奇化作文字,让他的非凡事迹得以广泛传播,让世人知晓他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让世人铭记这位伟大的先驱者,我为您的行径点赞!

胡海林:为了完成这一写作任务,我花了巨大功夫。当时我决定动笔写冯如时,与这次中航航空学会林左鸣理事长来恩平的路线一样,先到黄花岗拜谒了冯如的墓,立下完成此任务的誓言,然后自驾车到恩平,也是到这个宾馆住下后,开始跑冯如博物馆,到冯如故居,求助过恩平有关部门,找宣传部同志要了县志与文史资料;甚至到了冯如妻子梁三菊的家乡竹林村,这个村子在解放后划归开平市管辖。在恩平采风完后,又专程去了台山(原新宁)、新会、开平、江门等地的华人华侨博物馆与名人故居都看了;也跑了广州博物馆、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搜集了大量资料,还有网上,包括委托在美国旧金山的朋友搜集资料,冯如当时牺牲时,国民政府就定了将冯如事迹交国史馆宣介。

所以这个人物的资料非常翔实,也有许多的出版物,比如解放军出版社的《孤独的天空》、航空工业出版社的《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华侨出版社的《冯如故事》。尤其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的《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研究》,这本书内容非常全面,具有权威性,把上世纪从20年代、30年代一直到90年代研究冯如的文章进行梳理甄别,去伪存真,为我的写作提供很好的借鉴。所以,我写的虽然是传记性小说,但情节、事件与主要人物都没有虚构,都是真实的。他到唐人街第一份童工,就是在茶楼打工,虽然别的读物也写了他在茶楼的遭遇,我在写作时,也无法回避,这是他到美国后的一个重要节点。还比如,他16岁被父亲强行召回家乡成亲,反对男尊女卑的婚礼程式,这是真实发生的,开启了当时牛江杏圃村的新风,至今被人津津称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很遗憾,很多英文资料是在作品完稿后交给出版社,才翻译考证出来,比如奥克塔夫·沙尼特这个人物,后来发现他对风筝研究很深,贝尔通过制造风筝来研究飞行,是跟他的风筝研究成就有关,可惜在书中我就没有涉及到这个人物;还有冯如第一次飞行成功后,再试飞,连着六次失败,其中有两次是他没有注意到对木材构件的顺纹理与横纹理压力有区别所致,当时冯如没有条件去测试木材的密度、比重等物理性质,也未考虑到这个因素,导致两次飞行失败;还有就是机布的用料,我看到有资料说,莱特是用茧绸,但这个面料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冯如根本用不起,可供选择的是中国江西传统手工织的麻布,叫夏布,但在唐人街也价格不菲,而且量很少。所以未敢着墨写这些内容,现在才看到资料,知道冯如用的“爱尔兰麻布”,价格便宜,数量也多。要不然,书中会添不少精彩内容。总之,书中留下不少遗憾,期待有后续更正的机会!

中经总网王文慧:虽说有遗憾,但您能大量地寻求真相,查找资料,这本身就非常地令人赞赏,那么整部小说您是在合理的逻辑上做了完善与推测?

胡海林:对。比如,几乎所有写冯如做风筝故事的读物,都把他风筝上吊水桶,写得绘声绘色,这虽然是冯如的天赋,但几乎没有人去关注他的天赋从何而来?其实他的天赋是有理论基础的,他小时候干农活,经常用水车的戽水板做不同角度、高度的迎风抛物,也经常到池塘水面打水漂玩,可能别的孩子做这些事纯粹是好玩,可他却琢磨出很多航空的知识来,例如,风力与面积关系,风向与仰角的推力,多大风力、多大受风面积,多大仰角能把多重东西飞起来,这一琢磨,就有深奥的航空物理知识了,就需要计算了。他玩着学会了这些,做风筝时学会了破竹削片,等等。

他这些天赋的形成,我就做了一些合理逻辑修补。因为他后面做了那么多发明,没有相当物理、数学知识是不可能的,许多写少年冯如的故事都讲到,他闭着眼睛两只手可以打算盘,这或许是真实的,因为他父亲是挑单卖货的,回来以后他就用算盘给父亲理账,这就为他打下很好计算能力基础,因为设计飞机,每一步图纸设计,都要依据空气动力学的模型来计算,这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

中经总网王文慧:这么说来,他的天赋是从生活中养成的,虽然没有系统地去学习航空工程知识,但他能够从自然中悟出特别科学的方法,真乃神人。

胡海林:对,他有这个天赋,就是凭直觉。所以我在书里面借罗伯特教授来说冯如是直觉性天才,世界上很多发明家就是一个直觉型天才,很多领袖也是天生雄才大略,比如毛主席,他没有读过军事学院,可指挥四渡赤水,神出鬼没,就是凭直觉,相信直觉,虽然很不可思议。

直觉性天才一般是看一眼东西就会,看一下就知道是怎么做的,冯如就有这样的天赋。但直觉性天才也是要建立在平时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爱好学习、而且善于积累的基础上。冯如自小就立志要造洋机器、做机器师,就是今日的工程师,这是他自小的理想,也是漂洋过海到美国的最重要原因。那时候刚好美国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与造船工业蓬勃发展,各种新的电器层出不穷,但由于他是华人,虽然进美国的大工厂工作曾是他为之努力的理想,但始终是呆不长。因为华人受歧视太厉害,所以他与华人朋友合作创业,做抽水机与打桩机的修理,然后改装,接着又对电话网络与无线电有了兴趣,开始研发改装这些东西。

中经总网王文慧:您是说他还做无线电与电话网络发明是吗?这经历应该没有几个人能知道的吧。

胡海林:没错,但算不算发明,没有定论,至少是他设计组装,这在当时就了不起。所以他做了这些,就在美国华埠非常有名,连很多白人都知道他,华文报纸经常刊登他的消息。因为那时的华人大都是开餐馆、洗衣店,或者做纺织鞋袜,很少有工程师,除非像林福元、潭根这样的第二代华人,读了当地的中学,再去学飞行驾驶。移民过去第一代华人做新机器,发明了电气机器,或者说懂得修理电机,那是很了不起的事,目前所知,就是冯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如很注意学习新东西,对一切新东西都有兴趣。1900年,当时通信商与无线电发明人——意大利人马切尼,搞了一次大西洋无线通信表演,就是从伦敦到纽约的无线电通信表演,很成功,轰动一时。冯如关注了这件事,后来马切尼来美国注册专利,到美国开公司,在美国这项发明已经被特斯拉注册了,所以马切尼无线电技术在特斯拉之后,马切尼就跟发明了灯泡的爱迪生合作,恰好爱迪生与特斯拉因为两人在交流电、直流电有冲突矛盾。特斯拉发明交流电,爱迪生发明直流电。商业推广时交流电肯定是比直流电厉害,但爱迪生为了他的直流电拼命的打压特斯拉交流电,结果失败了。

马切尼找到爱迪生合作无线电的电报业务,爱迪生感觉既有巨大商业利益,又能打压特斯拉,所以他联合钢铁大王卡耐基,利用他们强大的关系网废了特斯拉的专利,让马切尼的无线电技术在美国发展起来。这时候冯如也装备出了同样的优质无线电收发报机,但白人不可能让他大规模生产销售,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的电气馆总负责人就是爱迪生,不可能让一个华人的机器进入到博览会上展览。当时只有一件中国的工业品进入到博览会上,马牌洋灰,就是今天的水泥。

所以,冯如的机器没能推广开,很可惜,但现在美国大约有5家博物馆都有收藏冯如的无线电收发机,见证了当时的历史。

中经总网王文慧:此路不通,但冯如更大的志向不在于此,所以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才智用到造飞机上了。

胡海林:冯如下决心搞飞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爱国,是为国家的尊严!当时日俄战争在中国大连旅顺开战,清政府发了一个声明,说“我中立”,这个观点成了美国人的笑话,报纸天天登“中国人死了多少”,讥讽中国人与中国政府不可救药、不可思议,“日本人和俄国人在中国的国土上打仗,而且动不动就把中国人拿去杀了,俄国人也杀中国,日本人也杀中国人,可中国清朝政府却发声明说中立”。这个事情对冯如,对所有海外华人的刺激很大,华人每天都讨论这个事情。这个时候冯如看到莱特兄弟弄出飞机来了,他觉得这个东西好,说:唯以飞机最厉害,用于军事,我造十架飞机在这个港口天上飞,来一个军舰,我炸一艘军舰,从飞机上扔炸弹!

相比造军舰,他觉得造飞机便宜,是一个人驾驶。一艘军舰要花几千万到几万万两白银造出来,要几百号人驾驶作战,军舰被击沉了,几百号人都会死掉,可飞机一个人开,一个人在上面扔炸弹就行了,如果牺牲了,相对比损失不大,一架飞机也没多少钱,所以他要为国家造飞机来守护国门。

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有志的爱国主义者纷纷寻找救国之路,冯如放弃了电力、通信等掘金行业,勇敢地选择了对生命有风险的航空救国道路,他是当之无愧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航空之父!

(未完待续)

稿件提供:中经总网·中经在线《科技与财经》专栏主任 王文慧

曾编写专访及部分系列访谈:

1、【2022中国航空产业大会专访】 林左鸣:再次纵论发展通用航空

2、【2023国际无人蜂群技术大会】专访: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

3、林左鸣:向空中发展三维立体交通,实现物流运输革命,使经济体量大增长

4、2024【多人专访】低空经济升腾,成了两会大热点,场外专业人士积极互动应答!

5、专访:《谁造就了喷气动力——航空发动机史话》作者颜冬

6、《“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十一篇:

发展通用航空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十一)

发展通用航空事业 实现航空强国梦想——“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十)

通航交通体系与保险业的精准对接——“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九)

我国通航产业及产业链发展——“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八)

飞机设计制造与通航的高效运营——“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七)

通航产业的具体运营——“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六)

通航从应急救援走入大众视野——“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五)

走进通航产业“万亿蓝海”——“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四)

八大交通运输体系探析——“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三)

通用航空的三个板块构成——“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二)

什么是“通航”?——“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一)

7、原民航局副局长李健的系列访谈4篇

【专访系列①】李健:从“安全”起步,发掘空域资源,开拓通航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专访系列②】李健:打造未来城市融合空域的立体交通

【专访系列③】李健:对航空安全认知的偏见,制约了通航产业的发展

【专访系列④】李健:从教育观念入手,早日实现“航空产业兴国”

8、、【中国低空经济生态调研专访】系列4篇

【专访一】张刚:低空时代悄然来临,低空数字交通蓄势待发

【专访二】张刚: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霸主局面已经形成

【专访三】张刚:没有低空交通管理体系,未来不可能实现海量低空飞行

【专访四】张刚:打造“低空高德”,服务低空经济

9、【国际低空经济发展生态探秘】系列3篇

【国际低空经济发展生态探秘?专访①】丁元沅博士:在美国,通用航空的核心是大众飞行!

【国际低空经济发展生态探秘?专访②】丁元沅博士:美国的通航业,是在规范的制度体系下,形成宽松、自在的个性化生态!

【国际低空经济发展生态探秘?专访③】丁元沅博士:在国际自主飞行系统领域 ,提出“中国观点”,发出“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