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图,侵必删

关于屈原的几个史实:

第一,秦代之前的所有古书、史册中,都没有关于屈原的任何记载。

按照如今的定论,屈原的生卒年大约为公元前340年~前278年,这一时期,是战国中后期,战乱频发,江山几乎天天易主。

屈原生前身后大约 200 年间,他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在战国的任何记录中,查无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图,侵必删

第二,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史上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

司马迁在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在公元前91年完稿。在此之前,楚国之外的人,并不了解屈原。

司马迁将屈原和贾谊并列在一起共同书传。他对屈原既有赞赏,也有悲悯,同时也非常认同贾谊的观点,指出了屈原在思想上的误区。

司马迁的原文如下:“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这段话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大意是这样的:

“我读了屈子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大志不能酬而感到悲哀。我年轻时曾经到过长沙,经过屈原投江的地方,我为他落泪,缅怀他。我看到贾谊凭吊屈子的文章,文中责怪屈原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施展才华去游说诸侯(真正为国尽忠),却选择了以死亡逃避。你都不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被接纳呢?

我读了贾谊的《鵩鸟赋》,感叹他面对生死之变淡然处之,世间变化有道,顺其自然就是了!”

第三,关于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只是屈原自己单方面写在了《离骚》中,楚怀王的传记里并没有他的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图,侵必删

第四,端午节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

闻一多考证之后,写下《端午考》,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长江以南的一叠地区,曾有一个古百越族,族人以龙为图腾,断发纹身。他们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龙祖,宣示他们是“龙子”,借此巩固族群的威望。

古百越的男人在这一天竞渡赛龙舟,他们驾驶着龙形的独木舟,擂动急鼓声,在水上竞渡。妇女们把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

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习俗吃粽子,也与屈原毫无关系。

古人吃粽子的习俗,早在屈原在世的400多年前就有,古人夏至也吃粽子,不是端午才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图,侵必删

第五,把屈原和端午节捆在一起,发生在南朝,此时屈原去世已经有七百多年。

南宋的理学家朱熹,是把屈原树立为忠君爱国的榜样的第一人。

朱熹在《楚辞集注序》说:“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屈原是最死忠的臣子,被主公嫌弃,却仍然不离不弃,以死表忠心,这非常符合古代统治者的利益,于是他们极力推崇屈原,树立爱国标杆,教化广大百姓说:要爱国(实为忠君),要奉献(为统治者贡献)。

屈原这个端午符号,从此借着爱国忠君的名义,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