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战火纷飞,无数英雄人物历经磨练、脱颖而出,有的成了开国元帅,有的成了一代名将。

也有的默默无闻,隐没于人海之中,而刘法玉便是后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外人看来,她身形矮小、面容朴素,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农妇,但在她的背后,却隐藏着波澜壮阔的革命经历和荡气回肠的战场记忆。

直到73岁那年,刘法玉的传奇人生才得以重见天日,并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1986年一座本不应该出现的墓碑,离奇的一幕,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刘法玉到底是何许人也?她为革命做出过哪些贡献?她明明活着,为何会看见自己的墓碑?

祭拜亡夫,见到自己墓碑

1986年4月5日,正值清明时节,江西省兴国县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活泼的气息。

这天清晨,一列从河南驶向兴国县的火车在车站缓缓停下,随后,乘客渐次下车,其中赫然有一名颤颤巍巍的古稀老人。

只见她头发花白,腿脚已不方便,但仍旧精神矍铄,在一名年轻人的搀扶下慢慢走出车站,这名老人,正是刘法玉。

此行,刘法玉的目的地是位于兴国县的烈士陵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土地革命时期,兴国县是著名的老区,很多红军将士在此牺牲,刘法玉前来拜祭的,正是她故去多年的丈夫赖来发。

烈士陵园内墓碑众多,大量革命烈士在此安葬,刘法玉虽然腿脚不利索,但还是在家人的帮助下一系列地寻找。

终于,在一块墓碑前,刘法玉突然驻足,脸上悲伤的神色已经溢于言表,自然,这块墓碑下埋葬的,正是赖来发的遗体。

望着熟悉而陌生的名字,刘法玉一言不发,但泪水很快便布满双颊,这一刻,距离丈夫牺牲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迟来的悼念,显得格外凝重。

突然,刘法玉将目光移向别处,原来,在赖来发墓碑旁,紧邻着的竟是写有自己名字的墓碑,上面还特意标注着“红军烈士刘法玉永垂不朽”几个大字。

见状,刘法玉情绪彻底失控,她的心中五味杂陈,忍不住痛哭起来。

半晌后,才转过头,对着家人感叹道:“我一直以为早就被人忘记了,没想到,国家一直记得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刘法玉的儿子反倒是一头雾水,他的亲生父亲并非赖来发,所以对赖来发的事迹也只是有所耳闻。

更加不清楚为何母亲的名字为何会出现在烈士墓碑之上,为了弄清楚真相,他立即找到当地民政局的工作人员。

听到这个消息后,工作人员不敢怠慢,立即层层上报,终于,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尘封已久的往事被徐徐揭开。

而刘法玉老人的传奇经历,也彻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贫苦出身,投身革命

1913年,刘法玉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刘家共育有7个儿女,刘法玉排行第六。

7岁那年,因为生活原因,父母将刘法玉送到同乡赖家,给其长子赖来发当童养媳,从此刘法玉再也没有回过娘家。

好在,赖家对刘法玉还算不错,尤其是赖来发,一直对她以礼相待,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法玉得以茁壮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彻底毁掉了大革命,共产党员惨遭逮捕、杀害,也被迫转移至农村,继续进行革命。

在此期间,兴国县爆发了几场反封建、反地主的暴动。

刘法玉虽然年仅14岁,但她从小便深受封建传统的荼毒,对地主恶霸更是痛恨不已。

所以很快便受到革命思想的感召,并顺利加入儿童团,开始闹起了革命。

1930年,革命活动愈演愈烈,经过三年的磨练,刘法玉也逐渐成熟。

在农会中,她开始独当一面,任妇女大队长一职,发动了很多妇女、儿童参加暴动,每次打土豪、分田地,她都走在最前线,深受当地贫苦农民的拥护。

值得一提的是,已成为革命者的刘法玉,本可以选择新式婚姻,结束自己和赖来发之间的封建关系,但她却选择与其相守,1932年还在组织的见证下完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刘法玉的言传身教下,赖来发也开始积极参加革命,夫妇二人都坚信,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推翻万恶的旧制度、旧社会是必由之路。

他们约定,要在革命的道路上相互扶持、携手并进。

就在结婚那年,他们一同加入了工农红军。

由于刘法玉心思细腻、处变不惊,她很快被组织安排前往赣闽边区的卫生部,负责伤员的救治工作,而赖来发则走上前线,夫妻二人,就此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