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运-20、直-20陆续亮相后,中国空军的“20家族”似乎只剩下一个轰-20的庐山真面目迟迟不见,在美军B-21不断有新进展的情况下,轰-20也时不时被提起。不过这几年来随着隐身无人机技术的长足发展,对轰-20是否最终能够问世的疑问也逐渐现实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央视七套播出的一段节目中,出现了一架外形酷似B-2A“幽灵”隐身战略轰炸机的无人运输机,同样采用隐身性明显的飞翼结构气动布局,不由得引发猜测:这会不会和轰-20沾亲带故?

从央视报道来看,这是一次组织外军学员参观中国国产无人机成就的活动,除了这架被证实名为FL-2(飞龙-2)的无人运输机外,还有中小型四轴垂直起降无人机等产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场列出来的都是实机而非模型,那么FL-2就肯定也是真家伙,证明大约四年半前以模型形式亮相后,制造商中天引控科技公司也没闲着,仅用几年时间,就造出了这架很具有成为轰炸机潜质的无人运输机。

2019年9月,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军民装备技术成果展,那是FL-2的首次亮相,定位是大范围多任务高速无人运载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展板上的介绍,FL-2最大起飞重量22吨,运输载荷6吨,采用双发设计,最大时速900千米/小时,大约是0.73马赫,实用升限1.5万米,最大航程7000公里。当时与FL-2一同亮相的还有FL-71超音速运载平台、XY-280隐身无人机和“腾云工程”空天飞机的模型等等,外形一个赛一个酷炫,飞翼布局的FL-2倒显得不那么突出。

FL-2于2021年下线了首架原型机,但试飞、改进等消息就没有了。考虑到中天引控是一家从事高科技军民两用产品开发的上市公司,无论在商业还是其他方面,都确实有保密的需求,所以FL-2以及其他隐身飞行器始终保持神秘,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几年中应该是经历了设计修改,模型和刚刚曝光出来的实机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2018年展出的模型,还是一种翼身融合飞翼布局与常规布局结合的气动外形,机身前部是比较圆滑的流线型机体,两个S型进气道布置在机头上方,猜测应该是打算用机鼻来遮挡可能直射进气道的雷达波。

与美军B-2A的最大不同在机身后部,FL-2早期设计了一对倾斜角度很大的后掠型垂尾,倒是与波音和洛马探索的那些隐身运输机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机翼部分的后掠翼是4片襟翼,机身后部也各有2片舵面,猜测应该是为了弥补飞翼气动带来的机动性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视七套的节目画面显示,面世的FL-2实机的V型垂直尾翼不见踪影,大概率被取消。同时,翼身融合更加明显,不像模型还有比较明显的界线,但因为角度问题看不到襟翼和机身后部舵面的情况,只能从不算很粗壮的起落架判断,这架验证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和最大载荷可能尚未达到纸面数据,全机尺寸大小接近X-47B。

飞翼布局的优点是气动效率更高,而且设计上就具备一定的隐身性能,缺点是飞行控制很难掌控。比如有驾驶过F-117A“夜鹰”的美国飞行员回忆,“夜鹰”对速度和高度要求苛刻程度不亚于有名的大翼展飞机U-2。

现在亮相的真家伙没有垂尾,说明中天引控应该解决了飞控的问题,也有可能是通过换装功率更大的涡扇发动机,或者二者兼有之,才有底气取消垂尾,将全部设计用在强化隐身性能上。

接下来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只是一架普通的运输无人机,为什么要如此不惜代价加强隐身能力?平时运一些货物当然不是问题,采用飞翼布局可以说是为了增加货舱容积率,提高运输效率,可要是不运输普通的货物,带上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乃至战术核弹呢?把一大部分精力用在隐身上就能说得通了。

以目前主流的航空技术发展脉络来看,隐身能力确实还是刚需,美国空军的B-2A如今下降到只有19架,依然足以让全世界都忌惮,反过来也证明了隐身轰炸机具备绝对的战略意义。那么理论上来说正在建设战略空军的中国,也需要至少一款这样的轰炸机。

除了发展像B-2A这样的全隐身战略轰炸机,中国还有比美国有更宽泛的选择,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无人机。理论上在明确作战半径和载荷等硬指标下,隐身无人机能够以更小的起飞重量和尺寸实现,而且没了飞行员这一大要素,无人机的使用也会有更大的灵活性。

例如像FL-2这样的无人机,虽然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2吨,但是载荷却达到了6吨,航程有足足7000公里。如果把起飞重量进一步放宽,一种50吨级的隐身飞机无人机,理论上可以拥有14吨以上的载荷,并且航程也能轻松达到12000公里以上。

这些指标已经超过了B-21,而且起飞重量也会更小。所以说如果真要发展战略轰炸机,它也未必非要是一种有人飞机,如果觉得核打击平台采用全无人机队太激进,也可以是有人和无人平台同时发展,满足核常兼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