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械师在中国人民心中是抗战里中国军人不屈的标志,在当时敌强我弱的背景下,这批英勇的精锐部队也带着悲壮色彩,肩负起抗战的脊梁。前几天文叔的两篇文章介绍了德械师的起源和战斗,今天一起来聊聊尾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的德械师——第五军

随着1938年的武汉会战结束之后,日本的打法就不再是主动性的进攻或是说他不会是全面性的进攻,因为他人力损失太多或是人力耗损太多,他要做的事情是瘫痪中华民国政府。那军队是需要后勤,需要补给的那在失去沿海地区的补给之后,能够获得的物资来源。

就是西南地区的国家越南,从越南运输到中国的物资有多少呢。在1939年09月的时候,中国当时接收到外国输送的物资,总共是14,700公吨,有多少是从越南进来的呢,12,500公吨,85%都是从越南这边,然后进入到西南地区。

再从西南地区,逐渐的延伸到其他中国的前线地区,对日本来讲就是,既然你的部队坚持不肯投降的话,那我就瘫痪你部队的作战能力或者让你部队根本没办法作战,最好的方式是摧毁你的后勤。中国本身的工业实力又弱,一定要从国外运送物资,那就去把你所有可以接收到外国物资的地区全部都攻占,越南的上方正好就是广西,所以他才要发动这场所谓的桂南会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1938年武汉会战的终结,德式师的状况已经残破不堪,面临着整编的命运。一系列新单位应运而生,其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第五军,它吸纳了一些曾经在德式师中担任要职的成员,由他们组建而成。

第五军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骨干成员是曾经受过德国训练的战车团,团长名叫杜聿明,后来成为一位颇具声望的军事人物。杜聿明担任第五军的军长,利用自己的能力,吸引了一些当时德式师的精锐成员加入,成为他们的军官。尽管第五军所装备的不再是德国的武器,主要采用苏联和意大利的装备,但人员却可谓是德国训练出来的。这样的配置使得第五军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是德式师的延伸。

对于装备方面,第五军采用了苏联和意大利的武器,尤其是苏联的T-26坦克。这引发了一些有趣的状况,因为第五军是以战车团的骨干成员组建的,蒋介石感到了装甲坦克方面的迫切需要,因此成立了这支特殊的部队。

然而,德国已经不再与中国合作,那么如何获得装甲坦克呢?这时,苏联伸出了援手,运送了大量的坦克到中国,主要是T-26型号,供第五军使用。苏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希望中国能够牵制日本的行动。

T-26战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桂南会战拉开了序幕,它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结束的呢?

实际上,日本的计划很简单,他们的目标是要切断广西的对外交通线。广西的南宁市在这个计划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一直是广西的省会,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攻占南宁市意味着基本上可以切断越南到中国的一部分输送路线。

于是,日本开始派遣部队前往南宁展开进攻。最先登陆的部队之一是第五师团,日军迅速发动了攻势,并很快攻占了南宁以及附近的昆仑关。昆仑关是通往南宁的重要关口和交通枢纽,一旦攻占,就可以巩固南宁附近的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宁的失守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个巨大的震动。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城市,也是越南与中国之间重要的交通枢纽,南宁的沦陷令人震惊。特别是那些出生于贵系的军事将领,他们更是感到愤慨,觉得老家即将被敌人夺走,必须重新夺回。

在这种情况下,白崇禧主动请战,表示要带兵回去收复南宁。蒋介石表示全力支持,甚至调动了最精锐的部队——第五军——来支援他。第五军是一支装甲部队,是国军中最优秀的部队之一。这场桂南会战,国军动员了30万人,准备着反击南宁的攻势。

要进攻南宁,首先就必须夺取一个重要的交通要塞,那就是昆仑关。因此,第五军以主力身份开始对昆仑关展开强攻。

让我特别介绍一下第五军的两支部队,这也是为什么第五军的战斗力比较强的原因。首先是200师,它集结了很多德式师的精锐成员,因此战斗力非常强。另一个部队是荣誉第一师,听起来就很霸气对吧?荣誉第一师是由受过伤的老兵组成的。据我经常研究抗战历史的朋友告诉我,只要部队名字里有“荣誉”,意味着他们是经历过战场考验的老兵。就像在美国二战电影中,有些士兵受伤后会获得紫心勋章一样。

所以,这些老兵不是那种刚出来的新兵,他们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从12月18日开始,他们进行了反攻,并夺取了昆仑关。但是日军也明白情况不妙,他们必须巩固南宁的地位。于是,在隔天的12月19日,日军再度反攻,重新占领了昆仑关。就这样,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国军失去了这片重要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12月20日,国军再度展开强攻。这一次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30日,也就是整整十天之后,终于再度夺回了昆仑关。占领昆仑关的过程可谓是艰苦无比。

要想理解这个艰难的过程,首先得明白昆仑关的地位。昆仑关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防守要点,而按照现代军事观点,攻下一个防守据点需要用到三倍的兵力。但前提是双方的实力要对等。

然而,中日双方的军事实力并不对等。德式师早期通常跟日军的交战损失比例是4:1,即死亡四个德式师才能消灭一个日军士兵。虽然这听起来德式师并不是特别强大,但得看货比货。因为其他派系的中国军队去打日本的交换比例通常在20:1以上,所以德式师已经算是比较耐打的部队了。

可以想象,以这样战力悬殊的部队去攻击日军防守的昆仑关,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然而,这也展现了第五军的优秀之处。因为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第五军拥有强大的坦克和装甲实力。

所以,他们采取了正面强攻的方式,并不断派出部队阻击支援日本的部队。最终,在其他日军部队无法及时赶到的情况下,昆仑关再次被国军夺回。这场战役通常被称为昆仑关战役,因为它在抗日战争中是国军难得的一次攻坚战,而且打得相当漂亮。

中国军队夺回昆仑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第五军攻下昆仑关之后,由于损失过重,蒋介石也意识到必须爱惜这支精锐部队。精锐部队在受伤时不能被留在前线。因此,他下令第五军必须后撤进行休整。然而,日军觉得不能放弃巩固南宁的地方,于是再次派遣部队去攻打昆仑关。

国军的部队此时已经疲惫不堪,因此很快就再次失去了昆仑关。总之,桂南战役的最终结果并不太乐观,南宁失守,而且直到整个抗战结束前,国军都未能夺回这个重要地点。因此,后来就不得不依赖其他途径,比如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之所以变得比较重要,是因为原本应该通过越南南宁一带,但后来由于广西南宁被占领,这条路不再可行。另外,维希法国与日本结盟后,这条路也变得不通。因此,唯有依靠由英国人控制的滇缅公路。

国军的德式师在桂南会战中虽然遭遇了失败,但他们的抗战精神、战斗方式和装备在当时的情况下都是相对先进的。他们可以被称为精英中的精英。

然而,在这场失败之后,德式师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人员的更新。大部分士兵不再是受过德国训练的那一批人,尽管一些底层军官可能仍然是老兵。因此,德式师的质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87和88师在当时算得上是最为德化的部队,后来被长期驻扎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用以监视日军的活动。与此同时,第五军则得到了充分的重用,因为他们装备了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因此通常会被灵活调动。每当中华民国需要发动攻势时,第五军就会被派往前线,因为他们具有出色的机动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后来为了开通滇缅公路,中国派出了远征军,其中核心的力量就包括第五军的200师。第五军的部队总是被视为尖兵,随时待命,以应对敌军的进攻。虽然德式师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得到了充分的重用,但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德式师这个称呼已经不再贴切,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得到德国的装备补给,训练人员也大部分离去,人员损失也非常严重。不过,他们的传统和历史渊源仍然延续着,尽管所使用的装备已经变成了来自苏联甚至意大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悲壮德械师屡败屡战

其实德式师从建军到1939年,如果我们平心而论的话,可能会听到的战绩并不那么亮眼,好像一直处于败退状态。但是实际上,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在极度贫弱的情况下,努力组建一支稍具现代化战斗力的军队。这些部队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刻,以非凡的勇气进行抵抗。

想象一下这些老兵,从1937年一直战斗到昆仑关战役,已经有三年多,甚至近四年的时间了。他们始终活跃在前线,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抵御敌人的入侵。因此,就事实而言,虽然战绩或许不那么抢眼,但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们的努力和过往的牺牲,都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之后是到1940年,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抗战走到了极度艰难的时刻。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沿海几个城市都已被敌人占领,军队损失严重,工业物资无法及时补给。根据一份资料显示,1940年代生产的基本子弹数量,每个士兵平均只能得到两发子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想看,仅仅两发子弹,这又如何能够支撑一场战争呢?我曾经对此感到震惊,向朋友询问,他们告诉我,这些子弹会优先分配给前线部队。这意味着,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将资源优先分配给最需要的地方。

然而,这一数字仍然令人吃惊。中国的军队人数虽然庞大,但如果将子弹平均分配,每人仅有两发子弹,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

所以在1940年代,许多土地已经被敌人攻占,这使得很多人开始对抗战失去信心。他们开始怀疑抵抗是否是正确的选择,是否应该考虑重启与日本的谈判,以避免继续流血牺牲。

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几件重大事件,包括一系列傀儡政权的出现。在194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最重要的傀儡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伪政权的德械师

而让德械师这个名号到后面有些变质的就是1940年后伪政权的出现。日本在当时已经占领了许多地区,因此开始扶植一些傀儡政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40年出现的汪精卫政权,他号称是孙中山的正宗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原本是跟随国民政府一起迁往重庆,但后来他在重庆脱离了政府,与日本人接触,最终成立了汪精卫伪政权。有趣的是,他离开时乘坐的那班飞机上还有空军司令周至柔。周司令见到他后,很想结交一下政界的人,便主动提出要亲自驾驶飞机送他。这番殷勤让汪精卫感到疑惑,担心他会识破自己的计划,于是匆忙回到了重庆。

这次经历让汪精卫倍感不安,但他还是决定成立伪政权。于是在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正式成立了这个政权,将首都设在南京。这显然是对蒋介石领导的重庆政府合法性的一种挑战。

关于汪精卫的伪军军服,有些趣闻可言。他们是汪精卫辖下最精锐的部队,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们竟然戴着德式的钢盔。我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禁大吃一惊,因为汪精卫的军队居然比后来的重庆政府的军队更像德式师,这让我颇感意外。

后来,通过与研究军事历史的朋友交流,我得知了这其中的缘由。原来,当年德军的钢盔大量进口到中国后,存放在南京。随着南京被攻陷,日本觉得汪精卫的军队也需要装备,于是就把这些现成的德式装备分配给了他们,其中包括德式钢盔。

就比如下面这张图,这是1943年汪伪政府的南京军首都卫戍部队士兵,庆祝汪精卫政府对盟军宣战。他们正在模仿日本帝国陆军士兵表演他们版本的日本万岁。 男子身着制服,头戴M35钢盔,手持中国产毛瑟步枪。

汪精卫的德械伪军正在模仿日军高呼万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汪精卫的军队是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头上戴着德式的钢盔,但其他装备却全都是日式的,比如三八大盖和日本的子弹盒。乍看之下,他们好像德式师,但实际上除了头盔之外,其他方面都不太像。

他们的军队名字叫做“和平建国军”,这似乎要强调他们是为了和平。但他们的建立和装备都是在日本人的协助下进行的。至于实际的作战,据了解,并不算太频繁,大多数时候汪伪的德盔部队大多是当成仪仗队的作用。

参与汪伪政权阅兵的伪军德械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1938年武汉会战之后,德式师就逐渐消失了。那时德国顾问团已经撤退,也就不会再组建新的德式师了。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会将某些部队视为德式师的传承者或延续者。比如,87、88等编队的番号仍然存在,或者像刚刚提到的第五军,他们的骨干构成就来自德式师。甚至后来由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38师,我也认为可以算是德式师的延续。因为新38师的前身是税警总团,而这个总团曾请德国教官来进行训练。

而且,正如之前节目中提到的,一些志愿留下来的德国教官,其中包括两位跟随孙立人行动的。所以,纵观武汉会战之后的时期,德式师基本上已经走入了历史,但我认为仍然存在着一些人,他们继续发挥着德式师的余热。

举个例子,张灵甫就是其中之一。在德式师开始训练时,他只是一个团长。但后来,作为国军的著名将领之一,他率领的74军被称为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出色,也是因为受到了德国教官的战略战术思想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尽管德式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淡出,但是他们的精神传承仍然存在,并且在一些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毕竟,德式师是中德合作的产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文叔也将专门撰写一期关于伪政权德械师的故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