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书者,最大的遗憾是“书圣无真迹”。作为书坛影响力、地位拉满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至宝,这也使得它们在流传过程中饱经波折,有的人爱到深处,不惜在临终前将它们埋葬或销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昭陵

桓玄、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是最有名的三位。但是,桓玄兵败身死,萧衍饿死台城、唐都长安被数次攻破,都导致王羲之真迹被成批成批得毁坏和消失。宋代编修《淳化阁帖》时,能看到的王羲之真迹已经不到40件了,而明清以后则全部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要如此看重他的真迹呢?不仅是因为他的地位,更是由于其真迹中蕴藏着失传已久的笔法,而“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要素,是赵孟頫口中“千古不易”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首次公开了一件作品,引起广泛关注,它就是王羲之小楷《道德经》全本真迹。在之前,此作只存在于史籍和传说中。这一次公开展览,让世人看到了这件已经失传近1400年的煌煌巨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巨作有三大珍贵之处:其一,它是由褚遂良亲自鉴定的真迹,在跋文中写道:“右道德经乃晋王羲之遗山阴刘道士书,道士以鹅群献右军者是也,历宋、齐、梁、陈四朝,令入秘府遂良内省因得厕观敬记其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它是王羲之所有小楷中,字数和书写次数最多的作品,全卷5000余字,不重复的超过4000,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所有常用字。其三:它也澄清了一桩历史公案,李白说“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后人也认为王羲之是用《黄庭经》换取鹅群,其实他用的是《道德经》,我们都被李白“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作纵29厘米、长700厘米,字径大小约2厘米,唐代中期被盗墓贼从太宗陵墓中盗出、流落民间,后来被日本收藏家购得,再被捐给美国哈佛大学。王羲之小楷取法于钟繇、卫夫人,并在古法基础上有所改良,小楷这一字体在他手上初步成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锋起笔,衄搓、蓄力、调锋灵巧自然,笔画遒劲有力、骨肉兼备,勾挑、锋芒含蓄。结字中正端庄,通过左右高低错落、和间架之间的松紧营造动势。王羲之将钟繇宽扁的结构变为紧凑修长、中宫紧实,更加中和简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小楷书法度严谨,笔画、结构都无可挑剔,代表了魏晋笔法之正统,将此作临摹通透,我们也就学到晋人小楷的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我们将王羲之小楷《道德经》进行了超高清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我们独家推出一款印刷装供您选择,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