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罐车淤泥拉进去,一卡车泥饼拉出来,这样的“魔法”几乎每天都在顺德陈村水环境可再生处理站上演着。

将河底的黑臭淤泥“变废为宝”,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这已经在顺德“以水兴城”的实践中变成了现实。今年是顺德实施“以水兴城”战略的第三年,通过实施“全流域 强统筹 大兵团 分层次”治水策略,水韵凤城魅力正在被重塑。

多项专利技术实现“变废为宝”

24日上午,一辆满载淤泥的罐车驶入陈村水环境可再生处理站,经过入口处的签字确认,淤泥的“再生之路”正式开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罐车将河道淤泥运输至处理站,整个运送过程做到闭环。

在这里,淤泥经过预处理、垃圾分选及洗沙、调理调质、余水处理、脱水固化等流程,使用专业配置的高效底泥调理调质复合药剂,去除污染淤泥中营养盐、生活垃圾、有机质等物质,最终形成含水率40%以下的泥饼。

“20万吨的水下自然方底泥,经过处理后,可形成约5万方的固体处置物,其中约有1000方生活垃圾,其他约4万9千方都能做到资源化利用,资源化利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中电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士强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备将淤泥进行分离筛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备将淤泥进行分离筛选。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处理工艺拥有20多项国家专利,其调理均化系统可以实现加料搅拌调理、调质、重金属捕捉和消毒灭活等工序,将河道黑臭淤泥实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

陈村水环境可再生处理站位于陈村镇勒竹片区,由中电建生态集团承建并运维,与南顺联安围、群力围石龙围试点联围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同步启动建设,于2022年12月底投产运行,设计处理能力1200立方米/天,主要是对试点联围河涌、暗涵、湖塘、管网清淤所产生的约29.26万m³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顾问、原副总经理陶明介绍,处理站建立了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在底泥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需凭业主、监理、施工和第三方测量机构等四方联测联签的计划单发车,在出车、装载、进场、卸泥空车四个环节均需凭单作业、过磅称重、核对重量,确保底泥“零外运”。

顺德为全市治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样本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全流域 强统筹 大兵团 分层次”治水战略。

顺德因水而得,依水而生。全区大小河涌近千条,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约32.6%。顺德区创新实施“以水美城、以城聚才、以才兴城”的发展战略,坚持总体规划、系统治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以治水为总抓手,蹚出一条具有顺德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德以“联围”为单元系统治理。七大联围示意图。

在其他地方,处理河道淤泥的方法多为晾晒或转移,均非治本之策,顺德没有走老路、走捷径。在总结借鉴深圳茅洲河流域治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联围治水实现系统治理,从根本上解决以往治水效果欠佳、易黑臭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村水环境可再生处理站。

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基础工程,陈村水环境可再生处理站在建设前,提前取样实验掌握底泥泥质特点、调研可能的消纳去向,再进行工艺设计将两端有机衔接,保证了水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同时,处理站与试点联围水环境治理工程同步谋划、同步建设,实行就地就近建设、污染集中处理,与工程进程匹配,具有投资小、运维成本低、适应性广的特点。

陶明介绍,在底泥处理过程中按照“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针对不同污染物分而治之,大大减少了清淤过程中的污染,减轻了弃土消纳压力,并能为工程循环利用,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而且底泥处理全程可追踪可溯源,为低成本高效率处理底泥作出了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淤泥最终处理成含水量在40%以下的泥饼,实现资源再利用。

“进场的都是一些有害物质,出场的都是可资源利用的、可再生的物质。”中电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介绍,经脱水固化后制作而成的泥饼,含水率在40%以下,可以用于过程中,如建筑回填用土、路基回填用土和园林绿化用土等。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路帅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张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