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阿斯利康突然宣布:将花15亿美元,在新加坡建设ADC生产基地。

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共同拥有明星药物德曲妥珠单抗,也就是编号为DS-8201的ADC药物。2023年,DS-8201销售额3438亿日元(约合24.56亿美元),比2022年销售翻倍,成功登顶全球ADC销售额TOP1

因为较高的生产壁垒,长期以来ADC的生产很大部分仰赖代工,全球范围内,专门生产ADC药物的CDMO企业也屈指可数。药明合联招股说明书显示,目前ADC药物开发的外包率已达到约70%,远高于其他生物制剂34%的外包率。

如今阿斯利康却要反其道为之?阿斯利康在公告中表示,新加坡生产基地将成为公司旗下第一个可完成ADC药物端到端的、从临床至商业化规模的生产设施。

巧的是,逆行方向上还有别人。今年2月,第一三共宣布向德国慕尼黑工厂投入10亿欧元,专门为ADC药物建立新实验室,支持其研发和生产。

明星ADC药物的企业开始组织自行生产,或将搅动ADC代工市场的现有格局。

ADC70%靠代工共识扭转

一直以来,ADC都被认为是代工企业的好生意。数据显示,全球ADC外包服务市场已达到15亿美元,2018年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4.5%,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110亿美元。

ADC的生产需要同时具备抗体、Linker连接子及毒素三个领域的生产能力,生产难度很高,放眼全球,敢做ADC代工生产的企业屈指可数,以龙沙、MilliporeSigma、药明合联等为代表。

2006年,龙沙入局生物偶联物市场,共拥有70多个项目涵盖临床前开发至商业规模化生产,大多数已上市ADC产品如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均来自龙沙的生产供应。药明合联独立运营后,业务规模扩张很快,3月19日,药明合联宣布在新加坡大士生物医药园建设ADC工厂,规划抗体中间体、ADC偶联原液生产规模各2000升。

ADC以代工为主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目前大多数的ADC产品都处于临床早期阶段,产业规模本身不大。据统计,全球目前只有15个ADC产品获批,上千个在研管线中68%处于临床前阶段,377个处于临床研发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招商银行研究院研报

阿斯利康的CD22 ADC、GSK的Blenrep都因疗效不佳而撤市。由此可见,就现有的ADC产品数量而言,生产需求并不高。对于现金流本就不充裕的biotech而言,代工更具有成本优势。

但这种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今年4月,百济神州宣布其广州的ADC生产园区竣工使用,百济神州手中最主要的ADC产品是去年7月从映恩生物引进的B7H4 ADC。

如今,阿斯利康也开始自己组织生产,代表着ADC供应链突破了原有依靠代工的行业惯例。一旦后续ADC品种上市数量增多,药企自行生产的可能性会很大。

自建产能规避风险

目前来看,ADC这一大类药品还处于启动期。近几年在这个赛道上诞生了不少重磅的并购和交易:艾伯维斥资101亿美元现金收购ImmunoGen,以及吉利德210亿美元收购Immunomedics、辉瑞以430亿美元收购Seagen。桩桩件件都引起了不小的行业震动,交易金额屡创新高。

自2022年起,中国的ADC药物授权出海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2023 年,国产ADC药物出海更热,全年共有十余笔交易达成,总交易金额超200亿美元。

现阶段,国内除了药明合联、迈百瑞,还有小分子CDMO龙头博腾股份和凯莱英,以及从biotech转型而来的东曜药业和夏尔巴,都在积极承接ADC的代工生意。

其中,药明合联已经在ADC等生物偶联药物CRDMO领域坐上了全球第二把交椅。2022年底,药明合联进行中的整体项目占全球生物偶联药物外包项目总数的35%以上。

药明合联有超60%的收入来自中国境外的客户,这表明全球ADC研发的重心依然在欧美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斯利康应当是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主动宣布自己组织ADC生产。当前,阿斯利康手中除了DS-8201,还有和第一三共开发的Trop2 ADC、从康诺亚/乐普生物引进的Claudin18.2 ADC,以及B7H4 ADC、GPRC5D ADC、FRα ADC等5个早期临床的ADC产品。第一三共预计,2024财年DS-8201的销售额能达到5084亿日元,约合33.1亿美元。

而且,2023年来阿斯利康还在自建其他药品的产能,如Rockville的细胞治疗基地、爱尔兰原料药工厂、以及山东青岛吸入药物工厂等多项投资。这一方面是自身战略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对供应链稳定的考量。而新加坡近年来不断对外释放友好信号,吸引了各种各样海外生物药企、CDMO进驻其生物园区。

阿斯利康增加在亚洲的据点固然是未雨绸缪,值得关注的是,会这样做的必然不止阿斯利康一家。当前态势之下,ADC企业乃至创新药企里,抛弃代工、自建产能很可能会成为未来一大趋势。

撰稿|杨曦霞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朱颖

插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