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太多年没有像样的战争片了。作为一个有20多年资历的铁杆军迷,这是一种莫大的遗憾。所以《长津湖》自立项开始,就被全国军迷所关注,无论是观望、质疑还是支持,骨子里都有两个字:“期待”!前几天,我幸运地赶上了首映,接下来,我就从一个军迷的角度,给大家无剧透解析一下《长津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军飞机PTSD是怎样患上的?

微博上有条观后感让我又想笑又想哭。想笑的原因是,一部电影能让观众得上“美军飞机PTSD”,想哭的原因是:我们是隔着银幕。而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眼睁睁看着美军飞机贴着树梢在头顶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津湖》直接把这种场景怼到了观众面前,最直观地让观众知道什么叫做“制空权”。当年美军依靠绝对的空中优势,在二战中打败了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美国空军正式成立。美国海军也凭借强大的航母舰载机部队,成为美国武装力量空中铁拳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里美军轰炸机地毯式轰炸志愿军列车的场面还是比较震撼的。特效团队模拟出了轰炸机飞行员空中俯瞰的视角,冬季朝鲜落叶掉光后,铁道线和列车清晰的暴露在投弹手的瞄准镜内。重磅炸弹一枚接一枚的落下,准确的炸中列车车厢。炸弹带着啸叫撕裂空气坠下,那种压迫感真的是太逼真了。

电影非常真实地还原了美军派遣飞机轰炸江上的桥梁,并对中国境内的平民目标进行轰炸和扫射,造成中国边民重大伤亡的历史真实,这一点很可贵。

更可贵的是,它有三个片段层层递进地让观众一步步感受到了当年志愿军战士面临的那种令人绝望的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段,我志愿军指战员在丹东车站补充物资时遭遇美机轰炸。电影安排几个小战士第一次看到了血肉模糊的尸体——在这里,我们通过小战士的眼睛,看到了空袭的结果;

第二段,志愿军列车在朝鲜境内开进时遭遇美军轰炸机的地毯式轰炸——在这里,我们的战士最起码可以逃命;

第三段,我志愿军指战员在徒步通过一处河滩时,在毫无隐蔽物保护的情况下,遭遇美军战斗机的扫射——在这里,我们的小战士只能一动不动等死。

我只能剧透到这个程度了。至于我志愿军为什么一动不动等死,个人的猜测是:这是编剧兰晓龙在向面对烈火一动不动的邱少云烈士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闭上眼,还能回想起电影里我志愿军小战士面对12.7毫米机枪的扫射时,被直接打碎的血肉横飞的的场景。当小战士的眼球里出现飞机由远及近的剪影时,那种主观镜头带来的最真切的恐惧,是以前的中国战争片所没有的。战争的血腥本就很直接,死亡袭来的时候,是不会让你做好准备的。

而很多网友表示,看完电影之后患上了美军飞机PTSD,如果真的有这种效果,那我必须要说,观众真的接近了我志愿军战士一点点。

毕竟,《长津湖》的影像,就是他们的日常。

有指导员的战争片才是好战争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军迷对“穿插连”这三个字表示陌生。在这个地方,我个人认为是编剧兰晓龙对“七连”这个概念比较执着。所以,一定要保留一个“连”字。事实上,正式的称呼应该是“突击队”。

历史上,当时我军以连为单位的组成突击队,按原编制的三个步兵排及加强武器分别组成突击组、破坏组、火力组、支援组,各正副排长为正副组长。

突击组以一个步兵排组成,配置轻机枪2挺,每个班冲锋枪3-6支,每个人携带6-8枚手榴弹,每支步枪携带子弹120发(内包括轻机枪带的一部分弹药),轻机枪每挺携带子弹500-800发,冲锋枪每支携带子弹120-150发;执行突击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破坏组以1个步兵排组成,依据敌军工事坚固程度,障碍物设置种类、密度和所受领的任务,组成若干防坦克歼击小组、扫雷组及破坏组。

防坦克歼击小组以5-8人组成,携带无后座力炮1门或者火箭筒1门,并携带炸药包、 爆破筒及防坦克手雷;扫雷组与爆破组各以2-3人组成(可组成数个小组),携带炸药包、爆破筒、简易地雷探知器(长杆钩子等)、破坏剪子和一定数量的自动武器,专门破坏敌人的障碍物与爆破敌人残存的射击点,为突击组开辟冲击道路。

火力组:以连60毫米迫击炮、轻机枪2挺及营加强重机枪1-2挺组成,支援突击组与破坏组执行任务。

支援组:以1个步兵排组成,配备少数破坏器材,作为连第二梯队,适时增强连第一梯队的突击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只是给大家在不剧透的情况下,稍微科普一下吴京所在的连队的配置。正式看电影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它们在影像上的再现。

关于人员配置,最令人惊喜的是,《长津湖》里有指导员!

近几年的战争片里,指导员这个重要的角色,往往被忽略,这也是我们军迷最反感的一点。

在真正的连队中,连长和指导员分工明确:一个负责作战和训练,一个负责政治思想工作,但是这两个人同时都懂打仗,这个叫做双主管制。在《长津湖》里,吴京扮演的连长和朱亚文扮演的指导员,一个懂军事,一个懂文化,配合默契。这个就非常符合我军的传统,而且两个人的形象也与军队中连长与指导员的形象不谋而合。不得不佩服,只有兰晓龙这种真正当过兵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本子。

三三制与三猛,一群猛虎钢七连

看电影之前,我有过担心:《长津湖》能不能拍出我军的战术?看过电影,我至少放下了80%的心。

在电影中段一场战斗中,面对敌人的优势火力,吴京扮演的伍千里率领战士们用了解放战争以来我军的经典战法,那就是三三制:指战员们以班为单位,编为3~4战斗小组,每组3~4人,攻击时以战斗小组为单位,相互支援相互掩护,呈三角队形冲锋,间隔以一发炮弹不能同时杀伤3人为标准。优点是队形疏散,相互掩护,减少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里打得热闹,也是我所看过的国产军事电影里细节特别到位的片段。为了不剧透,具体情节就不复述了。在这里只说一点:《长津湖》使用了大量的跟拍镜头,这会让你感觉,你就是三三制的一员!这种沉浸式的感受,真的是非常的真实。

关于真实的长津湖战役中对于三三制的运用,推荐大家去了解“新兴里战斗模范连”,也就是我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第239团第4连的事迹。而他们攻克的敌人,也在《长津湖》中有所体现,叫做“北极熊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在展现这一战时,充分体现了我志愿军另外两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与三猛。

而我志愿军战士们作战时,单兵作战能力、素质很高。在全连运动到敌人阵地的时候,保持肃静、秘密、迅速三要素,接近敌人的时候,趁敌不备,突然开火歼灭敌人。第1班捕捉敌人哨兵动作迅速,哨兵被俘虏后,敌人完全没有察觉,在占领敌人炮兵阵地的时候,敌人大部分在掩体工事里、阵地里睡大觉。战斗中,队形疏散,机动灵活,发挥了手中武器的威力,各个班组相互掩护,交替前进进攻,践行三猛原则:猛打、猛冲、猛追,以迅速、秘密、勇猛、顽强的战术动作,插进敌人心脏地带,打乱敌人指挥机关,占领了炮兵阵地,圆满完成了任务!

对于这两个战术原则,我可以说,近几年的战争片里,《长津湖》是唯一一部正面而直观地体现出来的,而且,其惨烈程度,让人最直观地感受到我志愿军的勇猛与顽强。

人海战术?那我得好好给你讲讲

网上对于《长津湖》质疑最多的,就是“人海战术”四个字。刚才我说放下了80%的心,也在于此。因为,作为军迷,你很难去讲给那些只有一知半解的人听,什么叫人海战术。

教员曾经总结道:“在战术的部署方面,当我军已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一个旅或一个团)的时候,我军担任攻击的各兵团(或各部队),不应企图一下子同时全部地歼灭这个被我包围之敌,因而平分兵力,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于奏效。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与所谓的“人海战术”有本质的区别。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经常集中十倍以上兵力包围日军,但平分兵力,无法形成重点。而毛主席战术思想就很明确,找到敌人防守薄弱处,重拳出击,然后扩大战果,各个歼灭敌人。

而我军的战术原则之一就是:一点两面。具体来说,就是进攻时只攻一点,集中兵力重点攻击,打开突破口。两面是指只在两面部署兵力,不做四面包围,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安排,可以“点中有面,面中有点”。集中优势兵力待机,等待部队到位之后,统一发起总攻。利用地形地势,从美军据点两侧的山脊上,从两面进行包夹作战。《长津湖》电影中,我志愿军在经过多日的潜伏后,在预定时间集体冲下山坡,直扑“北极熊团”的指挥部。这一段就很好地表现了作战中如何用到一点两面战术。我军一下子就冲进了密集配置的美军营地,还在睡梦中的美军瞬间就被打蒙了,遭遇从两侧山坡冲下的志愿军猛烈攻击,无法阻止有效的抵抗,不得不拔腿就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恰恰就在这里,在《长津湖》的电影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志愿军冲向美军的画面。在对军事一知半解的人看来,这就是人海战术。事实上,它仅仅是照顾到画面上好看而已。因为按照三三制,我军冲锋的时候,两个战斗小组之间,要间隔15米以上,但就电影而言,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真的间隔15米以上,你可能完全看不到人……试问,这样的电影还会好看吗?

而这个问题,我想留给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思考。

以上就是我对《长津湖》的总体感受。在这里,作为一个多少算点前辈的军迷,想说一句,我比较同意微博上发言一向非常客观的蘸盐老师微博里的一句话,这句话真的已经是非常直白而且非常明白了,推荐大家参考:

整部电影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以及中央主管宣传的部门直接把关,王树增等著名军史专家担任顾问,不存在有些人担心的“人海战术”“贬低志愿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