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人文班学生迎来了一堂深度认知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课。西城文化名人、与北京城和考古学结缘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王光镐先生,与学生们分享了平时熟知而不真知的北京。课后,王光镐先生还向同学们赠送了他最新修订出版的《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期以来,人们对北京历史文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辨上,停留在对各类古建筑、古遗迹的甄别上,聚焦在对民俗文化和胡同文化的描述上,沉浸在对各种宫廷秘闻的披露上,反倒因此忽略了对它历史文化本质属性的考察。王光镐先生的《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基于科学考证而进行缜密的论证和全面的比较研究,用鲜明、清晰的语言概括北京所具有的“悠久、持续、递进、多元、一统”五大核心特质个个凝重隽永,北京历史文化的质感犹如“五味”(取《道德经》“五味令人口爽”字面意思)俱存,余香满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了一个在学界广为人知的的概念——“预流”,《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则是名副其实的“预流”之作。王光镐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生于北京,青年时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年结束外地考古学教学生涯后又回到北京担任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等职。他与北京城和考古学结缘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当今鲜有人能匹敌,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诞生的渊源。北京城滋养、浸染了他的情怀,他也饱含深情回馈北京城。

早在十多年前,王光镐先生长年累月离群索居、默默耕耘创作这部北京历史文化百科全书时,就立意打破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学科界限,超越专业人员平素按时段研究历史、对古都北京 “没有一个总的图景”的局限而纵观全程跨时代整体考察,毅然摒弃传统史学中无所不在的“中原中心论”影响,客观公允地看待每个区位特有的优势。论证中除了切实奉行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外,还广泛涉及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历史地理学、宗教学、环境学、经济史学等各个领域,并通过精准流畅的叙事努力让象牙塔里的学术成果走出书斋,贴近大众,转化为全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

《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自2014 年出版后广受好评,但它终归是一部学术著作,并且是一部为推出新说而不得不侧重学术考证的著作。作者虚怀若谷接受各路读者朋友建议,经过审慎考虑,在保留全书体例的情况下尽可能删去一些过于“烧脑”的内容,正襟危坐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实实在在地压缩了 15 万字才有了这部更加通俗晓畅的修订版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人文班为同学们讲课,王光镐欣然应允,一早就精神抖擞地来到学校。如果不说,真想不到他前一晚刚回北京。王光镐先生年近八旬,虽离开教学岗位多年,却毫无违和,讲课中深入浅出,风趣而亲和,再现当年武汉大学考古系名师风采。他先从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古都北京讲起,然后循循善诱,即兴和大家互动,通过分享白塔寺、历代帝王庙等文化景观,引领同学们进一步领略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之美。在此基础上,他以现身说法强调自己作为一名老考古人,有职责去探寻古都北京的内在性格。据高二人文班班主任汪文龙老师介绍,同学们将从5月24日开始,展开“人文漫步”十大站的活动,会去鲁迅博物馆、历代帝王庙、地质博物馆等十个地方寻访、研学,也因此,此次邀请王光镐先生来为学生讲解,也是提前给同学们“做功课”,这样当他们再去实地,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心得。

王光镐先生生动的讲解大受欢迎,下课之后,几位同学围住王先生向他提出问题,对于同学们的求知欲,王先生非常高兴,耐心地为他们一一解答。一个多小时,王先生未曾坐下,未曾喝水,问他累不累,老先生笑说,“不累,我上次给学生讲课,讲了七个小时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