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总说“以史为鉴”,但中国传统史学长期以来等同于帝王将相的家谱,或者军事战争的记录,能够真正窥探社会本质的“社会史学”从未出现。即使在当下中国,社会史作品仍然被无数读者、历史爱好者所忽略。

然而,看懂2000年中国社会,只有宏大视野远远不够,必须要从抽象进入具象。透过三本社会史经典著作,我们可以看到10个不一样的传统中国。

洞察1:

中国社会过于“早熟”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发现,从农业起源、农业经营方式(多肥多耨、精耕细作)、工商业水平、城市集聚程度以及中央集权体制、意识形态化文化确立等等社会要素而论,中国都显示出较之世界其他民族的早熟。

但另一方面,过早成熟的国家政府也使中国社会一直都备受压抑,国家权力不断膨胀,人们除非迫不得已只敢当“顺民”,而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洞察2:

中国社会没有大的变革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直到1840年,虽然中国有着许多朝代更替,但是本质上其中央集权体制依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小修小补。2000年来,中国传统社会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进步,但在重要制度、文化、经济等社会宏观维度进步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洞察3:

中国社会是集权社会,但结构并不稳定

金观涛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绵延两千多年的、停滞的、周期性超稳定结构,但历史学家王笛却认为,中国社会并没有停滞,而且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他认为,“大一统”“科举制”“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社会变为了一个二元结构,二元结构其实缺少缓冲机制,社会很容易实现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洞察4:

中国社会法治缺失

中国的社会关系其实就是靠血缘关系、同学关系与同乡关系等社会纽带连结而成。也正因此,法治观念在中国社会很难普及,从而阻碍了我国的法治现代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洞察5:

中国社会产权不清晰

在传统中国社会,农业土地的产权算不上清晰,人们虽然会有私田,但是国家会经常干预土地分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没办法得到充分保障。甚至只要皇帝大笔一挥,老百姓的土地就会收归国有,完全没有维权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洞察6: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信仰多样多层

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缺少信仰的国家。但中国准确来说是一个儒释道与民间信仰杂糅的社会。佛教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最大,道教仪式出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维度,民间则被各种地方信仰占据,而西方宗教则零星散布在中国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洞察7:

中国社会的王朝更迭,往往带来民族灾难

纵观中国历史,大一统集权体制带给中国的灾难多于稳定,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波及全国的大动乱。

当权力和资源过分集中时,一旦帝国的某一点被突破、或某一个链条断裂,混乱和崩溃就会是全国性的,死亡动辄数以百万或千万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洞察8:

中国社会中充满了

“英雄”与“圣贤”崇拜

王家范认为,中国的社会崇拜,不是表现为宗教对先知神的崇拜,而是对世间道德人格化的政治权威的追慕和敬仰,这很像马克斯·韦伯说的沉溺于人格特有魅力的“卡里斯玛崇拜”。

社会更愿意相信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而非普通的人民大众。这种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也导致我们轻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反而助长了专制权力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洞察9:

中国社会边缘人群塑造了独特的

边缘文化, 经常成为历史动荡的帮凶

中国历史上的边缘人群,如走江湖的人、练武艺的人、乞丐、妓女、赌徒、卖身为奴者,他们多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练就了各种本领。但另一方面,他们也经常成为社会动荡时期的参与者,比如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庚子拳变乃至国共内战,都充斥着这一人群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洞察10:

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能独立于政府

在中国古代社会环境里,“士大夫”一直受科举制影响,依附于中国的政权统治中。科举中举、成为国家官吏,是所有古代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因而,在这一环境下,知识分子都想向政府示好,依附于政府朝廷。像西方那样独立的、能够发表对政府异见的知识分子很难在中国出现,更不用说“启蒙运动”那样的思想解放运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特质,远不止以上10个洞察。提到的三部社会史的价值,也绝不止于此。但这10个洞察,无疑是我们从宏大抽象的中国,进入到具象真实中国的“10把钥匙”

破解中国当下面临的社会转型顽疾,需要的正是社会史学的工具与思维。而跳出传统史学、将视线转移到社会史领域,也是当下国人洞察中国历史时必须做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