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视、河南卫视共同关注焦作——

南太行华北豹数量稳定上升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两天,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共同关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焦作段的华北豹。据报道,栖息在我市太行山区的华北豹数量呈稳定上升趋势,我市制作了华北豹个体识别系统,通过动态跟踪,更深入地了解华北豹的野外生存状况。

中央电视台以河南师范大学师生在太行山进行调查研究为主线,从华北豹的栖息环境、现场发现的粪便来推断华北豹的生存状况。研究团队在华北豹粪便中发现了一小节中空的骨骼结构和鸟类的绒羽,初步判定可能是红腹锦鸡的骨骼和羽毛。除了这些,研究人员还有新的发现。“像这个就应该是哺乳动物的毛发,哺乳动物的毛发都是呈一根一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食物成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那么,这也与物种多样性有关系。”该科研团队负责人陈晓虹说。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华北豹。

食物来源是否丰富,捕食难度高不高,受伤的风险大不大,都影响着这一地区华北豹的种群数量,陈晓虹团队评估,在河南太行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焦作段,华北豹的猎物有40多种。在“不挑嘴不躺平”的情况下,华北豹完全有能力摆脱饥饿的烦恼。“因此我们拍到(野生动物)毛发和羽色都是非常鲜亮,也就意味着这些动物都很健康。”陈晓虹说。该报道还指出,从2017年到目前,河南南太行华北豹成年个体数量从3只增至20多只,呈稳定上升的趋势。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猕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红腹锦鸡。

央视报道的视频画面,很多由焦作市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提供。该中心通过智能红外相机拍摄到大量华北豹、狍子、野兔、红腹锦鸡、猕猴、豹猫等野生动物在野外活动的画面。

河南卫视报道了焦作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进山巡逻,布设能实时回传画面的红外相机,通过华北豹AI智能识别系统,动态掌握华北豹的野生栖息环境的情况。据报道,目前我市升级了红外相机的实时传输系统,110台智能红外相机、27套视频监控系统和5台无人机,不仅能精准捕捉保护区范围内华北豹的活动情况和活动范围,还判定出保护区焦作段华北豹的种群数量,目前焦作段查明的华北豹数量约10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 狍子 。

“我们建立起‘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还创新利用‘林长+’工作机制,做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目前,我们把AI识别与红外监测相结合,制作了华北豹个体识别系统,通过动态跟踪,更深入地了解华北豹的野外生存状况。”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立业说。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军 报道

图片均由市林业局提供

20位“焦作名师”形象惊艳亮相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点击关注 --

总值班:李相宜   统 筹:王 鹏 郭子轩

责 编:拜利萍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贾天罡   校 对:张晓青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