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打仗都要消耗更多的粮草,是因为打仗时除了平时军队的消耗,还有很多其他的消耗。

一支军队平时在驻地也需要消耗粮草,但这时候粮草供应的距离、方式都是固定的,额外消耗比较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仗时,军队需要开拔,粮草不能直接从仓库到前线,这就需要运输。古代运输不像现在这样便利,大量的粮草转运需要大量的骡马和民夫,他们在运输途中也需要消耗粮草,一来一回一折腾,这可不是小数目。

从起运到前线,路上消耗的粮草总数甚至要超过运送到前线的粮草数,这就是战争对粮草的依赖。

雍正王朝中,西北打仗,打的就是粮草。大西北地域辽阔,后勤补给线长,再加上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从中原地带运送粮食到前线,路途遥远,运送人员的粮草消耗、大军运动的粮草消耗,都让朝廷吃不消,可见战时对粮草的消耗是巨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宗棠收复新疆,当时也是先花大功夫收集粮草饷银补给,然后在战略上采取缓进急战的策略,缓进就是为了等待后援粮草补给,防止进攻速度太快粮草跟不上,急战也是为了尽快决战打败叛军,防止形成长期对峙的不利局面。

淮海战役中,很多精锐兵团被围,越是到后来战斗力越弱,主要就是粮草弹药的消耗,一旦后勤补给被切断,空投根本无法满足巨量的消耗,钢铁坦克因燃料短缺和弹药有限,直接成了废铁。而我们凭借着广大群众的支持,大量的支前民工,把粮食弹药运送到前线,则保障了战役的胜利,正所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运输和军队的消耗,战时军队的消耗更大,为了保障军马的耐力,在战时军马需要补充粮食,军马对粮食的消耗比人更大。此时士兵饭量也会比平时更多,以保障充沛的体力。

所以,战时同样数量的军队,对粮草的消耗远比和平时要多,甚至是平时消耗的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