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2日至28日,广州市集中开展2024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近年来,广州利用“志愿之城”制度优势,广泛汇聚全社会志愿者力量,积极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健全制度机制

出台《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明确不同主体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实施激励办法,引导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印发工作方案,系统规范组织架构与设置、服务内容与评估、志愿者招募与管理、权益保障与监督,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管理规定和若干工作指引,形成“4+N”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成立市级总队、区级分队、镇(街)级小分队、村(社区)级小队四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分级组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组织3028个、注册志愿者近3.5万名。建立工作协调、评估、激励机制,定期讲评志愿服务工作,做好志愿者档案管理、时数记录、工作评估。

完善服务平台

依托广州“志愿时”系统平台设置“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统一队伍注册、活动发布、时数登记、数据管理等要素。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广州“志愿时”与广东“i志愿”、广州“穗好办”系统平台有效衔接。立足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现有资源,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资金和能活动、能学习、能训练“三有三能”要求,打造11个市级、177个区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阵地。借助市级志愿者学院和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专业机构,开发垃圾分类志愿者培训课程,编写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学习手册,定期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志愿者岗前基础培训和项目知识技能专项培训。

打造示范项目

打造“穗时尚”党员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示范项目,组建党员“先锋队”挨家挨户宣讲垃圾分类政策法规,搭起党群“连心桥”共同商讨解决垃圾分类堵点难点问题。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约30万名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60余万人次,服务超过1000万人次。组建垃圾分类学生社团或志愿团队,组织开展广州市少先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少先队员就近就便开展垃圾分类宣传,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推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2023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5886场,上岗志愿者4.38万人次。

丰富活动载体

结合垃圾分类宣传周、文明城市创建、地球日、环境日、志愿者日等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常态化组织开展“百家讲堂”科普宣讲、“送课到街镇”技能培训、“垃圾分类进万家”社区宣传、“争当分类达人”社会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志愿者团队每年策划“垃圾分类·一起来更精彩”嘉年华系列活动,以情景剧、说唱歌曲、环保服装走秀等快闪表演,吸引市民游客了解垃圾分类。联合餐饮外卖企业共同发起“分类新时尚·低碳齐参与”活动,倡导人人自愿参与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光盘行动”、限塑等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行动。

创新工作实践

开展“拾分美丽”青少年助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和公共机构垃圾分类“万人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社会各界自觉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的文明习惯。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带头在家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并带动家庭成员、亲戚朋友、邻里街坊参与,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全市近3.5万名注册垃圾分类志愿者积极参与“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自觉践行“光盘行动”、绿色出行、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用品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结合筹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部署开展“做好垃圾分类·助力无废全运”志愿服务行动,招募青年志愿者走进赛事场馆、接待酒店,向公众提供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服务。培育垃圾分类志愿文化,将志愿服务实践中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编排成歌舞、小品、情景剧、诗歌、评书、快板等文艺作品,深入学校、社区、商圈、企业、乡村巡演,让市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认同、启发自觉、点燃热情。

通讯员 成广聚 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