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卷土重来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近年来,全球每年百日咳发病5000万例,死亡30万例,其中 95%发生于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百日咳感染的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 年第一季度全国报告百日咳59458例,致死13例,报告的发病数是2023年同期(2241 例)的26倍。据估计,我国2024年报告病例数,或成近37年来最多。
01
为什么全球会出现多例百日咳呢?
首先我们先从百日咳疾病的特性了解,再去逐一分析原因。
谈及百日咳,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人类与百日咳的抗争可追溯至中世纪时期。
1674年,西方学者认为这种病症主要攻击儿童和婴儿。
1679年,这种病症在西方有了自己的名字——whooping cough,此名称至今还在使用。但到了1906年,这种疾病的病原菌才被比利时细菌学家和免疫学家鲍台和让古发现,命名为百日咳杆菌。
20 世纪40年代末,全细胞百日咳疫苗开始在一些国家广泛使用,20 世纪70 年代推广至全球。
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普及儿童接种白百破疫苗以后,百日咳发病率明显下降。
在我国,百日咳的发病率存在“高‐低‐高‐低”不规则波动的特点,一般2~5年出现1次发病高峰。
虽然百日咳疫苗可以对抗百日咳,但是疫苗的保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下降的。百白破疫苗通常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国外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婴幼儿接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效力从接种后逐渐衰减,到4~5岁时保护效力下降至50%左右。
因此,如今国内外百日咳的新发病例多以大年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为主。这也就找到了他们染病的原因。
此外,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导致了百日咳的发病率较高原因。
由于百日咳初期症状不具特异性,非专业人士难以识别,因此在无法明确是否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情况下,周围人群未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导致感染。
此外,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使得百日咳病例数增加。
在过去,确诊百日咳主要依赖细菌培养方法,该技术复杂且检出率较低。
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引入核酸检测,使得百日咳的检出率得到相应提升。
除了以上因素外,百日咳高发的原因还可能包括医务人员对百日咳的知晓度和关注度的提高、监测敏感度的提高、部分地区疫苗接种率下降、菌株的变异、疫苗犹豫导致的疫苗覆盖率低等因素相关。
02
如何预防百日咳?
当前,尽管百日咳疫苗不能在整个生命周期起到保护作用,但仍是婴幼儿预防百日咳最重要的措施。毕竟年龄越小,百日咳症状越重,并发症越多,发生猝死的几率就越高,接种疫苗不仅能降低感染风险,还能减少百日咳重症发生率。
针对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及成人,重症百日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且一般预后状况良好。
因此,当前并无针对该人群的百日咳疫苗。在此情况下,佩戴口罩成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在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以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
若家中有人患上百日咳,医生通常建议采取“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的策略,重点关注高风险患者,如小婴儿、婴幼儿照护者、孕妇、免疫缺陷者以及有基础疾病者。
目前我国仅有拥有三款含有预防百日咳成份的疫苗:
1、单纯的百白破疫苗,可免费接种;
2、四联疫苗,是百白破疫苗+Hib疫苗的联合苗,可以多预防一种Hib相关疾病,属于自费接种的疫苗;
四联疫苗的百日咳抗原成分至少有3组分(含有百日咳毒素(PT)、丝状血凝素(FHA)、粘附素(PRN))。
WHO关于百日咳的意见书中提到,1-2组分疫苗有效率为67%-70%,而3组分及以上疫苗有效率为80%-84%,也就是说,四联中百日咳的3组分有效率更高。
四联不含抗生素,不用考虑抗生素过敏风险。
3、五联疫苗,是百白破+IPV+Hib疫苗的联合苗。可以多预防Hib和IPV两种疾病,也属于自费接种的疫苗。
五联疫苗百日咳抗原成分为2组分(含百日咳毒素(PT)和丝状血凝素(FHA))。
在WHO关于百日咳的意见书中提到,1-2组分疫苗有效率为67%-70%。
五联疫苗含有新霉素、链霉素和多粘菌素B三种抗生素,已在其说明书中的禁忌部分写明对这些成分过敏者禁用,家长可以先咨询医生再进行接种。
03
出现以下症状要尽快就医!
前面已经说过,百日咳初期症状并不典型,对于成人和儿童来说,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类似感冒,通常出现流鼻涕和咳嗽的症状。所以,非医学人士很难判断。
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如果家长在不明确宝宝是否感染百日咳鲍特菌时,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就医,以明确病因。
1.咳嗽时间超过1周,且进行性加重;
2.咳嗽导致纳奶减少;
3.夜间咳嗽重,影响到睡眠;
4.咳嗽时憋气明显,有口周青紫甚至呼吸暂停表现。
有宝宝的家庭,并且未接种百日咳疫苗,如果家中有成员感染百日咳,一定要尽快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传染给孩子,戴好口罩,勤洗手,注意家里开窗通风。
内容源于:澎湃新闻、39深呼吸等综合,由疫苗科普基地编辑、修改。
疫苗科普基地
点击“在看” 转发分享
一起懂苗苗,打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