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刘玫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发现,“AI+医疗”已在多个医院落地,答疑、加号、问诊、陪诊……AI不再只是简单地替代或优化人类的工作,而是开始真正参与到重塑医疗流程中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看病体验。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AI“小红”7×24小时在线答疑

在网上搜索妇幼知识担心不专业怎么办?5月15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与钉钉共同打造的AI助理“小红”上线。“小红”通过学习医院的400多篇科普知识,为患者提供7×24小时的专业咨询解答,涵盖妇科疾病、产科指导、女性健康保健等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小红”已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多个端口上线,用户只需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菜单栏中点击“自助服务”,再选择“小红患者AI助理”,即可向其发起咨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信息科科长覃开舟表示:“过去我们花费不少人力推广普及妇产科专业知识,沉淀下了大量的妇产专科内容,其中很多文章发完就忘了,要不就是孕产妇翻找存在困难,我们提供这些服务也需要投入人力运营。现在,一个AI助理就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麻烦,让这些知识重新发挥出价值,我们服务孕产妇家庭的效率也明显得到了提高。”

武汉协和医院:AI帮忙加号、提前问诊

去医院看病不知道挂哪个专科,抢不到专家号,这些AI都可以帮你。5月16日,武汉协和医院与百度健康签约,共同打造国内“AI智慧门诊”新样板,涵盖智能分导诊、智能加号、智能候诊室等多个功能。目前,该项目已在武汉协和医院试点1个多月,覆盖十余个临床科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登录“武汉协和医院”官方微信体验了“智能加号”功能。通过“挂号服务”—“在线挂号”,进入“甲状腺乳腺外科”,选择的专家号如果“满诊”,患者可点击下方的“申请加号”,在跳转页面中选择该专家的加号日期,确定免费预约后,AI会自动发起对话,询问病情等相关情况,自动生成“病情卡片”,并基于AI背后大模型的推理能力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判断加号资格的发放,最后发送专家最后确定是否通过。

此外,为了让医患高效沟通,该院推出了“智能候诊室”功能。患者挂号后,由“医生数字人”先与患者“交流”,提前了解症状、病程,以及此前的检查报告等,为面诊做准备。

武汉协和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陈澍在接受极目新闻采访时表示,除上述功能外,后续“智能分导诊”即将上线,通过患者与AI的互动,可通过症状描述,AI为患者精准匹配到与病情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和专家,并辅助挂号。

浙江省人民医院:AI“安诊儿”陪伴就诊

“门诊楼在哪儿?”“抽血在几楼?”“CT室怎么走?”以前去医院一路走一路问,现在这些问题在手机上都能通过数字陪诊员“安诊儿”解决。今年4月,浙江省卫健委推出的数字健康人“安诊儿”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应用,一部手机就能串起看病全流程。患者可以上支付宝APP搜“安诊儿”,体验“云陪诊”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安诊儿”可以为患者提供覆盖就医前、中、后的AI陪诊服务。在诊前,患者可以通过与“安诊儿”的交流,描述自己的症状,根据症状,匹配对应的科室和医生,进行预约挂号。在诊中,“安诊儿”能够合理安排就诊流程,全程提供AR智能导航,还有线上直接取号,进行叫号提醒,甚至能够在支付宝上完成医保缴费,极大地节约了患者的就医时间。就诊后,离开医院了,“安诊儿”还会继续提供电子病历、处方和报告查询等服务。

浙江省人民医院门诊办副主任夏宇轩介绍,“安诊儿”刚在医院落地时是13个节点,目前已经拓展到超过40个。所谓的节点,是指患者在医院就医时会碰到的各个环节,例如病症咨询、预诊挂号、取号、找科室、等待叫号等。节点越多,意味着覆盖的场景越多,患者能得到的服务越细致。

北京友谊医院:AI帮医生写病历

医生边问诊边写病历,患者多的时候经常忙得连喝水时间都没有,如今在北京友谊医院,AI“接管”了医生的门诊病历撰写工作,让医生把更多时间留给患者。

今年5月,云知声门诊病历生成系统在北京友谊医院应用。云知声智慧医疗事业部产品总监孙熙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介绍,数据统计显示,在门诊病历生成系统的帮助下,北京友谊医院相关科室门诊病例录入效率提升了80%,医生问诊时间节省了15%,患者在门诊中的满意度也有较大提升。

据了解,门诊病历生成系统能在复杂的医院环境中识别医患对话,精准捕捉关键信息,分离医患角色,并从中剔除与病情无关的内容,生成专业术语表达的信息摘要,以及符合病历书写规范要求的门诊电子病历。

孙熙介绍,“门诊病历生成系统的应用,把医生从大量繁杂的文案撰写工作中解放出来,仅需对系统生成的内容进行审核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系统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会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