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江苏实现本地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

“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从2006年首次提出,到今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已走过18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标志着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将全国加速。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如何突破省域范围,实现医疗检查检验结果的跨省互认、甚至是全国互认,又将是一段新的“爬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认互通仍需进一步打通

浙江丽水的陈平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前段时间,他带着老家做的CT检查报告,来到浙江杭州的浙医二院求诊。就诊时,医生的电脑中央跳出一个弹窗,提示该患者已于5天前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做过同类检查。而后,医生直接从电脑上调取了这份CT检查结果,看到了详细的影像资料。

查看了检查日期后,医生结合陈平的病情,判断上次的检查结果可以参考,并为他开具了处方。

“一开始还担心要重复做CT检查,没想到这里的医生能直接看到老家做的检查结果,并且互认。不仅节省了时间,还为我省下一笔费用呢!”陈平感到十分欣喜。

无独有偶,丽水老乡余建亮同样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经过2年的保守治疗无效后,他想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于是跨省前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

可是,和陈平“丝滑”的就诊体验不同,余建亮在上海,光做检查就费了一番功夫。“如果不同省份之间,也能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就好了。”

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提高诊疗效率、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一环。一段时间以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多个省、直辖市,陆续在本地范围内,搭建起省级区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实现了不同医疗机构间的结果调阅和互认共享。

浙江共有436项检查检验项目实现互认,累计互认数量超过3000万项次;甘肃检查检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接入二级以上医院234家;广东明确了114个首批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项目,福建也基本实现省、市、县级公立医院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报告调阅共享……

以杭州为例,依托城市大脑,在全国首创“医检互认”场景,构建了互认数字应用体系,让医疗机构从“不易认”到“智能认”。杭州市卫健委规划发展和信息化处处长何炜介绍,目前,杭州有427项检验检查结果实现院际互认,基本覆盖了80%以上的高频检验检查项目。

但由于不同地区医疗资源不同,检查结果跨省互认互通仍需进一步打通。

跨省互认,难点在哪

首先,必须是数据打通。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俞新乐表示,全省互认的前提是实现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数字化,搭建起全省各级医疗机构相关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那么,跨省互认就要打破各省之间的数据壁垒。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已有先行先试案例。三地已实现35项医学检查、9项医学影像检查的信息互认共享。截至目前,“青吴嘉”三地的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共接入医疗机构38家,完成“互联互通互认”42.3万人次、人次互认率93.7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受访者供图

“三地建立了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能实现检查检验数据的实时传递和调阅。”嘉善县卫生健康局信息中心副主任杨军表示,该平台采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同时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使患者在不同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得以迅速互认,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今年6月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要更好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协同落实重大政策措施,分类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此外,各个省份间医疗服务存在一定差异化。各地纳入互认的医疗机构和项目是否有标准化的要求,医疗机构检测的质量安全又该如何控制,这些都将影响互认互通。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地域、层级之间差别大,医疗机构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每个地区、每家医院可能都不一样。还有检查检验项目的标准,也会有差别,比如一张血的化验单,报告的显示格式、检验项目的名称编码、数据的参考值,都会各不相同。”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朱敏刚告诉记者。

记者留意到,在京津冀,公共卫生领域全面合作正有序推进。目前,京津冀三地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85家,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43项,覆盖符合要求的二三级医疗机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及民营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的医疗机构达到239家,共享医学影像检查资料21项。

同时,三地卫生健康部门累计签署20余项合作框架协议,持续推进疾病防控、卫生应急等方面协同合作,通过业务交流、搭建共享平台等形式,带动提升河北等地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进京津冀三地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协同发展。

打破“梗阻”建起“通路”

2022年3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制定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以质量控制合格为前提,以降低患者负担为导向,以满足诊疗需求为根本,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的原则,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这为检查检验结果实现跨省互认奠定了基础。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带了《关于加快推进医学影像“云胶片”应用的建议》,呼吁加快推进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进一步解决患者看病的难点、痛点。

在临床工作中,张俊杰碰到大量患者跨省异地就诊,携带的检查检验报告都是来自其他城市、其他医院的,不仅携带不方便,传统的医学胶片影像是静态影像,信息量也有限。

“如果使用‘云胶片’,厚厚一叠影像报告就可以放在‘云’里,不仅原始胶片素材更丰富,而且清晰度更高。更重要的是,‘云胶片’有利于推动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进一步降低患者负担。”张俊杰坦言。

2004年,张俊杰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进修,当地两大医疗体系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加坡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每个病人都有一张ID卡和健康档案,就医时插入ID卡,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权限,调阅患者在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疗数据。”张俊杰说。

他认为,全国范围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可以从长三角地区做起,通过建设长三角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集中储存医疗数据,医生可以去调阅院外数据,让患者看病更方便、更省钱。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建议,建立检查检验结果全国互认的统一标准;搭建电子病历平台,以电子病例全面铺开为基础,形成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则表示,为进一步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要建立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的信息标准规范,明确检查检验互认的项目清单,形成检查检验项目等编码数据库,建立检查检验结果跨省互通共享的主索引数据服务接口,建立完善检查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授权访问等管理制度。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打破技术、信任与制度的重重障碍。未来,我们期待在各方努力下,医疗领域的“信息岛屿”能够连成一片海洋,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其中顺畅航行,找到健康的彼岸。

(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