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古代的文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尽管在后期科举考试被人诟病,但放在古代封建时代,却是妥妥的壮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进中举

自科举制度创建以来,选官制度,不再是举孝廉、氏族门阀,而是通过科举考试层层选拔,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完善,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从隋代开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科举制度被证实在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一方面看到文人如愿入朝为官,另一方面却看到部分文人屡次被贬。

古代文人遭贬大致有以下原因:

1. 政治斗争:

因政治立场或言论成权力斗争牺牲品。如:上官婉儿、寇准

2. 言论不慎:

直言触怒当朝的皇帝或权臣,遭贬以保身。如:骆宾王、韩愈、苏轼、纪晓岚

3. 才情招妒:

因杰出才华招致小人嫉妒,贬谪以消灾。如:曹植、李商隐

4. 流放边疆:

因错入狱或得罪权臣,流放以惩一警百。如:杨慎、林则徐

5. 自我放逐:

因理想与现实不合,主动辞官归隐。如:范蠡、张良、辛弃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大多经过刻苦攻读,考中做官,怀揣着美好的政治抱负,要“致君尧舜”、“文能提笔安天下”,对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

到做了官之后,他们却往往无法适应官场的诸多规矩,也不屑于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过于理想化朝堂,总幻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皇帝改正缺点,并治理好国家。

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们都会顾及国家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当皇帝表现出毛病和缺点的时候,他们及时跳出来指出,以为这样就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即便被贬官了,也可以名垂千史。

然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打脸,以上种种行为,在皇帝看来,他们指斥皇帝毛病的行为就是“讪君卖直”,是“欺君之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浒传》林冲被贬

原本那份热切的心,被瞬间浇灭,当得知原本梦想和抱负无法实现后,就会变得伤感与悲愤,负面情绪持续深入,从而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和立场就开始改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

作为皇帝当然是要脸面的,对于抗旨不遵从者,轻则贬官、没收财产,重则满门抄斩、诛连九族。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做得到像唐太宗海量大度,也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像阿斗一样,坚定不移站诸葛亮。

再说,自从有了科举制度,让许多原本身处底层的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竞争官位。文官系统根本不缺人才,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退一万步,即使皇帝把朝堂上的一派官僚全部打倒,也完全不会影响政治形势。

正所谓:仕途如棋局,步步为营,读书不能尽信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则易入歧途。文人当以实践为师,勿陷于理想之囹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