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夏流芬:大夏大学建校百年文物文献展”于5月22日至6月2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博创楼二楼博物馆展厅举办。展览以“学人翰墨”“文献集珍”“金石证史”“流芬师大”4个版块、200多件大夏大学文物文献展品,全方位呈现大夏大学在现代中国教育史上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怀抱“光大华夏”之志,他们创建了大夏大学

1924年6月1日,一群怀抱“光大华夏”之志的师生,在上海创建一所以“师生合作”为基石、以“教师苦教,职员苦干,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为支柱的现代大学——大夏大学。其后20多年间,大夏师生在王伯群、马君武、欧元怀等教育家的领导下,荜路蓝缕,砥励前行,最终将大夏大学建设成有着“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誉的现代名校。1951年10月16日,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基础,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了华东师范大学。

值此大夏大学建校百年之际,为纪念这所在时代洪流中扬帆奋进的教育巨舰,作为大夏事业继承者的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大夏流芬:大夏大学建校百年文物文献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伯群书法横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元怀信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君武对联、陈柱横披
大师名人手迹林立展厅,让人肃然起敬

汇聚诸多大夏先贤翰墨手泽的“学人翰墨”版块,无疑是“大夏流芬”展的重头戏。该版块集中展示大夏大学先贤王伯群、马君武、欧元怀、王毓祥、吴浩然、鲁继曾、林森、孙科、马公愚、王蘧常、邵力子、陈柱、钱仲联、刘大杰、田汉、王元化等人的手泽真迹50余件,包括对联、条幅、横披等。当你看到诸位大夏先贤的翰墨集于一室,俨然当年群贤堂上,大师毕至的盛况浮现眼前。

先贤手迹中,孙中山书赠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对联“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 不仅书法写得大气磅薄,联文也让人回味,更重要的是,这一对联是孙中山、王伯群之间长达二十年的革命友谊的见证。这件对联是上海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先生慷慨借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中山书赠王伯群对联

在“文献集珍” 版块中,展示了大夏大学相关的期刊杂志、照片、毕业证书约90多种,这些文献中蕴含着大夏大学发展的丰富历史细节,值得现代高校教育史及上海史研究的学者予以重视。其中,“厦门大学离校学生团全体同学录”为首次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厦门大学离校学生团全体同学录

“金石证史” 版块则以展示大夏大学存世的金石文献为主,如大夏大学印章、《大夏大学迁校碑重镌记》、《思群堂记》拓片、《王伯群墓刻石》以及华东师大闵行校区碑廓部分大夏教授书法刻石拓片等20余件,另有大夏大学校长马君武旧藏魏晋南北朝隋唐碑刻造像拓本30余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夏大学印章

“流芬师大”版块主要呈现从大夏师生转成华东师大教师如欧元怀、陈旭麓、程俊英、王元化等人的日记、手稿、照片及相关文献40余件,以此讲述大夏大学与华东师大之间的学脉传承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元怀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元化《思维形式辩证法》笔记
“建校决议书”的故事讲述成功在于坚持

本次展览策展人丁小明教授表示,“大夏留芬”展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大夏大学校史文献展,因展厅空间所限,部分展品将在半个月后换展;本次展品的文献价值之重,在华东师大校史上也堪称空前,比如孙中山书赠王伯群对联、八十册的《王伯群日记》、欧元怀先生的大夏系列文献等,都是大夏校史甚至中国现代高教史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其中,四方集团董事长陆军先生借展的《王伯群日记》、欧元怀之子欧天赐先生借展的《欧元怀日记》均是首度公开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伯群日记》

通过此次策展,丁小明有两点体会颇深。一是事业的成功在于坚持。比如本次展览中有一份“大夏大学建校决议书”,大夏大学1924年5月、6月在上海初建时,共有七位发起人,但到了8月,七位发起人中有四位觉得看不到前途而中途退出了,其他三位则坚持建校,分别是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他们共同签署了一份建校决议书。这三位再加上王伯群的加入,可称是大夏历史上最重要的“四杰”,而在建校之初退出的四位,后来在历史上似乎也沒有留下什么痕迹,这或许就是“坚持”的意义。

另外,通过对于大夏大学校史的研究,丁小明感到其实我们对并不久远的历史仍然有大量的陌生和未知,对于大夏大学历史的研习,是我免于历史的无知的一个主要通道,让我明白何为永恒、何为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