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为何运粮不走海运呢?成本是其实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时代,南粮北运曾主要依赖海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海运成本逐渐攀升,导致永乐十三年,朝廷决定将全部海运改为河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运成本的高昂,首先归因于当时的造船技术和海航条件。与现代认知相反,那时的航海技术相对滞后,使得海运充满了较大的风险。由于技术局限,海运的成本远超过河运。每次出海前,负责海运的士兵都会与家人告别,因为他们深知此行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除了技术层面的限制,海运还深受风浪和沉船风险的威胁。由于海水的侵蚀特别严重,船只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为了满足紧迫的运输任务,官府往往不能精细制造船只,从而导致船只质量不尽如人意。为了弥补这些潜在的损失,官府往往选择向民间加征苛捐杂税,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海运的成本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之下,河运则展现出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同等成本下,河运能够建造出更多的船只,且每艘船只所需的操作人员也相对较少。据数据测算,同等成本下,河运的运力可达到海运的四倍,且漂没风险、人力损耗以及船只损耗都远小于海运。

在明朝决定罢停海运之前,户部对海运与河运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当时,尽管拥有1100余艘海船,每年能运送80万石粮食至北京,但损耗率高达30万石。而相比之下,会通河上的河船有1300艘,每次可运粮20万石,每年三次往返,总计可运粮60万石。若进一步增加河船至3000艘,每年四次往返,则总运量可高达160万石,为海运的两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当时正值北京营建的关键阶段,明朝不仅二次北征蒙古,郑和更是四度下西洋,国家财政开支庞大。同时,北方对南方粮饷的需求日益增加,这无疑对运粮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海运的高损耗和高成本成为了明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满足北方的粮饷需求,明朝急需一种更加高效、可靠的运粮方式。因此,河运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和低损耗的优势,成为了更加合适的选择。

综上所述,明代选择河运作为主要的运粮方式,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之后得出的结果。其中,成本因素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当时的造船与海航技术尚未成熟,加上海上风浪和沉船风险的威胁,使得海运的人力、船只损耗以及总体成本均远高于河运。相比之下,河运以其更加安全、可靠和经济高效的特点,成为了明朝更为合理的选择。因此,明朝最终决定以河运作为主要的运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