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记录上,每多出一本书,就会让人们对日本人的真面目认识的更彻底一点。

《石头城》里,在这段灰暗的历史中,每个身陷其中的人,都是主角。

我们多活一天,就是赚了一天。

这是华子的原话。

那时候,华子十几岁了。在他那个年代,早就可以成家立业了,只是没有人会为他的事操劳,他的父母都在战争中去世了,他早早地成了孤儿。

1937年,日本人攻占南京,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那之前,华子成了寺庙那群孤儿的领头人,领着自己的队伍去过了淞沪战役。

他们在战场上受过伤,也获得过属于自己的荣誉勋章,他们成长了,稚嫩的脸颊上透着坚毅的底色。

在他们退守回南京的时候,日本人也随后攻占了南京。

那些长居高位的人以最快的速度撤离了南京。他们或是早早的携家带口跑路,或是用几根金条的来换取离开南京的船票,总之,不能待在南京。

他们表面上称一定会抵抗到最后一刻,淡定的部署自己的部队到前线阻击日本人,把那些不由自己做主的士兵留在南京的门户,然后,自己逃之夭夭。

为官者的不作为,进一步增加了双方的差距,使得这场双方实力相差本就悬殊的战争,更快的到达了下一个节点。

当绝大多数战士战死沙场,数十万普普通通的南京人,被迫正面抵抗日本侵略者。他们皆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却成了大屠杀的主角。

日本人最初的目的,便是屠城。侵略者的思维逻辑最终往往通向占有和掠夺,强扭的瓜,甜不甜都要把它摘下,更何况是日本人惦记了几百年的圣地南京。

华子和伙伴们一直留在南京打游击,阻击日本人。他们杀了很多鬼子,还袭击了鬼子在城郊的一处军火库,尽自己所能守卫着南京。

他们本就是在战争中被遗落的孤儿,他们的性命侥幸从日本人的屠刀下挣脱,本就是赚了。对他们来说,每多活一天,每多杀掉一个日本人,对他们来说,就是多赚了一点。

所以,当他们被日本人以重机枪包围时仍淡定反击,当他们被推上刑场时仍面不改色。

可当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这段历史。

《石头城》的最后,在南京大屠杀仅仅8年后,年纪小的一辈已然不清楚当时的惨状。当巽丰从重庆重新回到南京,看见依然疯癫的“花佛”瑟瑟发抖,眼神充满恐惧,嘴里嚷着:

我看到好多死人,好多血,血会跑,跟着机枪叫声跑,它们遍地都是,把中华门都淹没了,它们还跑到燕子矶江滩边,全是死人哇,好可怕!

小童军奇怪地说,哪有那么多死人?中华门右边小门洞,是坍陷了一些,不是说要再修整吗。

另一个大概八九岁的小童军,撇着嘴道:咱们怎么听疯子胡言乱语,燕子矶我去过,风景好得很,有个小山包,爬上去看江,很壮阔。

读到这,心里一阵悲哀。

人们不该忘记那些英勇反抗的先辈,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虽无力改变历史,至少,多花些功夫了解当年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