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湖南长沙的一所监狱里,押来了杨开慧,以及她和毛主席的三个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狱的几日里,敌人对杨开慧用尽各种手段,逼她投降,但杨开慧始终不愿屈从,甚至放言:“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这位年轻女子的勇气和刚毅,并未让敌人退却,却给了毛岸青幼小心灵极大震撼,他在心里不停地祈祷,爸爸快来,快来救他们。

然而,毛岸青还未等到那一天,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亲历这种生死别离,让年幼的毛岸青和哥哥,痛哭到几乎要昏厥过去,母亲最后不舍的身影,也从此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成为了他一生的心结。

半生坎坷

作为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儿子,毛岸青是幸运的,可他的一生,却又充满了太多不幸。

毛岸青出生时,正值天下动乱,父亲毛泽东应运而起,为革命四处奔走,在毛岸青为数不多的童年记忆里,很少出现过父亲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母亲杨开慧,是一位独立勇敢,十分坚强的女子,多年来,她一人在板仓抚养几个孩子长大,带着他们辗转多处,躲避着反动派的追捕。

那时,即便生活再艰苦,毛岸青也从未觉得苦。

他记得,在板仓的日日夜夜里,母亲给哥哥讲光明的故事,用粗糙的双手手把手教他如何写字,每每忆起,手中似乎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温暖。

可谁能想到,只是转瞬间,母亲杨开慧牺牲在了反动派的枪口下。

年幼的毛岸龙并不清楚此事,但毛岸青和毛岸青,却是目睹了这一切,当时的毛岸英年仅八岁,毛岸青,也不过七岁。

要如何诉说那种伤痛呢,年纪轻轻,就永远地失去了母亲,人生遭遇了巨大转折,从此步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开慧在狱中

他们兄弟三人,从监狱出来后,已经被折磨得骨瘦如柴,没想到,不久之后,弟弟毛岸龙因病早夭,留下毛岸青和哥哥相依为命。

后来,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系到他们,便将兄弟二人秘密接到上海生活。

那时,上海反革命阴云密布,地下组织惨遭破坏,毛岸青和哥哥最终被迫流落街头。

为了活下去,他们捡过垃圾,卖过报纸,推过黄包车,甚至在垃圾堆里翻过吃的,夜里再一起挤在破庙或者街头。

就这样,他们度过了六个年头,直到有一天,党组织成员在一处破庙里,找到了衣衫褴褛的他们。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组织决定将毛岸青和毛岸青,送往苏联学习,不过,此行还有另一目的,即治疗毛岸青的精神创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青经历母亲和弟弟离世的打击之后,精神相当脆弱,后来在上海,他又遭遇了警员击伤头部,自此留下一生都无法治愈的头部内伤,不发病的时候还好,一发病就头痛欲裂,那种疼,钻心裂肺。

在苏联的生活,对毛岸青来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一是学习上存在障碍,他有十三年未上过学,也不怎么识字,再加上心理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学习进度很慢。

二是苏联医院的治疗方式,让他痛苦不堪,因为医院所采取的方法,是将精神病人隔离起来治疗,可毛岸靑他不是精神病人,却被当成精神病人对待,被关在小房间里,失去行动自由。

这不仅无法缓解他的头疼,反而加重了他的病情,这一点从后来张世保老人的回忆当中完全可以证实。

张世保是负责党内外重要警卫工作的人员,毛岸靑后来从苏联回国之后,上级领导指派张世保负责毛岸靑的警卫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青

张世保回忆说,毛岸靑人很高大,但性格却极端内向不爱说话,后来俩人相处熟悉了毛岸靑话才渐渐多了起来。

与此同时,张世保发现,毛岸靑经常说着话眼睛就盯着一个方向一动不动,他明白,这是毛岸靑的大脑,又开始疼了。

回国相见

毛岸青虽然大脑受创,思维很受影响,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化疼痛为学习动力,在校期间不仅成绩斐然,甚至考上了莫斯科东方大学,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独自在苏联继续生活一年多之后,毛岸青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不过,回国之后,毛岸青并未着急与父亲见面,而是去了东北农村基层锻炼,投入到土改运动之中,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般,为人民事业奉献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虑到自己的俄语相当娴熟,平日里,毛岸青也会专心做一些俄语翻译工作,经常忙到废寝忘食。

毛主席得知以后,很是担心他的身体,便写信劝慰他,信中还特意提到毛岸青找对象一事,毛岸青虽然才二十四岁,不着急结婚,但对象还是要找的。

毛主席写道:谈恋爱找对象,就找个工农出身的,也不要跟人说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这样就很好。

收到父亲来信时,毛岸青原本沉闷的心情,被这些温暖的文字驱散不少,他本想着顺从父亲之意,赶紧找个对象,却不幸再度陷入到一场巨大打击之中。

他的哥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与毛岸英

毛岸青得知消息后深受刺激,大病了一场,他的头疼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为了治愈他精神和大脑的创伤,组织将他送往大连进行疗养。

在大连,毛岸青接受的是开放自由的治疗方式,尽管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之下,他的头疼情况得到很大程度抑制,但只有他自己清楚,亲人接连离世的痛苦,是深入骨髓、难以消弭的。

无数个夜里,毛岸青梦见自己和哥哥在上海的冬日里,瑟瑟发抖地挤在一起取暖;梦见凶神恶煞的警员冲着他们挥舞着棍棒;梦见母亲在耳畔温柔地读着“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梦见母亲毫不畏死地说出那句:

“牺牲我小,成功我大。”

这些记忆,萦绕在他的脑海里,让他舍不得忘掉,也让他痛不欲生。

1957年,出于关心和思念,毛主席去大连看望他,当时的毛岸青,已经三十四岁了,但在老父亲面前,他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青与父亲合照,左为邵华

毛主席为了毛岸青的身体健康着想,一直试图避开一些话题,只是他们二人的共同记忆,总会绕不开那些人,那些往事。

谈话间,毛主席不禁念出了那句诗:“我失杨花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毛岸青曾把父亲写的诗读烂了,他以为父亲错把“杨柳”念成“杨花”,殊不知,父亲却摇了摇头,感叹道:

“杨花才更为适合她。”

那个“她”,他们都知道,只有杨开慧。

板仓回忆

毛主席和杨开慧,结识于北京大学,当时的毛主席,曾是杨昌济的学生,而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北大听课期间,遇到了思想进步,教养良好的杨开慧,二人志同道合,心意相通,很快便坠入爱河,步入婚姻殿堂。

那时,他们的婚姻仪式很简单,没有热闹的锣鼓,没有华丽的衣裳,只有几位亲朋好友在场,虽过于简单平凡,却幸福感十足。

结婚之后,杨开慧不仅是毛主席的妻子,亦是他坚实的革命伙伴,他们二人并肩走过许许多多曲折道路,历经革命斗争的腥风血雨。

每逢夜里,毛主席伏案疾书时,杨开慧会为他悄悄沏好茶,缝好衣物,毛主席睡去之后,她又会拿起笔,誊清所有文章和思想。

后来,革命最轰动时,他们二人被迫分离,杨开慧独自留在长沙板仓,一边照顾三个孩子的生活,一边从事地下斗争,既无怨恨,也不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

这样一位美丽坚强的女子,却在昏暗的大牢里,见识了皮鞭、竹签子,压迫残忍的威力,她那柔弱的身体,勇敢地挺过了十多天的酷刑,甚至连最终的牺牲,也是充满了不屈和坚毅。

时至六十年之后,毛岸青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总会感到不寒而栗。

那时的毛岸青,结婚已有三十年,为了给母亲杨开慧扫墓,他便携妻儿回到了老家湖南板仓。

刚踏上那片土地时,镇子沉甸甸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如今的他,早已不是当年的七岁孩童,而是一位年过花甲、无父无母、无兄无弟的老人。

一直以来,母亲杨开慧并未葬入毛家祖坟,这是父亲毛主席的决定,父亲认为,板仓是二人共同为革命奋斗之地,也是她为革命赴死之地,葬在板仓,具有极度重要的意义,毛岸青对此也十分认可。

这些年来,毛岸青精神上有了很大好转,对于世间的变化无常,接受度也更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青与邵华

一路上,他的面容总是波澜不惊的,然而,当踏入母亲的纪念馆时,回忆还是不顾一切地涌入心头。

素来少言寡语的他,如今看到那些旧照片时,却像个喋喋不休的老人一般,对着身边之人,诉说起母亲杨开慧的故事。

在毛岸青眼里,母亲杨开慧永远是那位聪慧且伟大的女子,在生命的最终时刻,勇敢又热烈,以鲜血向世人证明了革命女子信仰坚定,不惧生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而说到这些,毛岸青心中的伤痛,也再度接踵而至。

他的妻子邵华为了安慰他,向他提出,在板仓修建一个开慧妈妈的雕像,其实,这与毛岸青的想法不谋而合。

那年正是杨开慧英勇就义六十周年,到了明年,则是她诞辰九十周年,毛岸青想着,一定要赶在明年诞辰纪念日前,为这位平凡伟大的女性,送去一个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开慧雕像

平凡且伟大

很快,这一事传到了长沙县内,长沙县的百姓对此事极为热情,这让毛岸青夫妇大为感动。

在妇联的倡议下,当地人纷纷伸出援手,为开慧烈士雕像捐出一份力量,在他们看来,杨开慧不仅是杨家的女儿,更是中华民族的女儿,她是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是所有国人的骄傲。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杨开慧烈士的雕像,用时八个月完成,这座雕像由汉白玉制成,高达3.8米。

雕刻的杨开慧像,手握书卷,迎着狂风,不露一丝怯色,昂首阔步,凝视远方。

正如当年的她,执一丝星火,在黑夜里前行,面对残忍的敌人,毫无惧色,用生命与之抗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青在母亲的雕像下,不禁潸然泪下,并轻声许诺:

“妈妈,等我老了,一定回来陪您,您再也不会孤单了。”

自那以后,毛岸青每年都会来看一次“杨开慧”雕像,直到他再也无法站立,缠绵病榻。

2007年3月23日,这位历经痛苦的老人,悄然离开了人世,在他弥留之际,依然不忘嘱咐身边人,将他葬在板仓,葬在开慧妈妈身边。

次年,他的妻子邵华,也追随而去,同年年底,毛岸青与邵华同志的骨灰,由北京迁葬至杨开慧烈士陵园。

在骨灰安葬仪式上,他们的儿子毛新宇,动情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爸爸妈妈,今天我们终于把你们送到开慧奶奶身边,实现了你们的遗愿。”

毛岸青和邵华夫妇,始终遵循父母之意,一生低调朴素,未积下多少财产,他们二人的晚年,极度关心国家之大事,深入过农村、革命的调研,也曾以各种形式,帮助许多贫困地区儿童获得教育。

他们如同父母一般,平凡且伟大,走时坦荡简单,亦如来时之纯粹。

结语:

为父者,全心全意,舍家卫国不顾身;为母者,大义凛然,酷刑面前不畏生死,为长兄者,视死如归,热烈鲜血洒尽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便是毛岸青的家庭,在他的整个人生中,目睹着一个个亲人离世,却也见证了他们与世间的丑恶和不公,抗衡到底。

在世人眼里,影响毛岸青的最初痛苦,便是来自于幼年时期,亲身经历母亲离去,然而,殊不知,人间的生离死别,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是最正常不过之事。

所幸,如今是和平年代,人们再也不会正常地遭受那些苦难,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洒下热血的革命先烈们,才更加勇敢、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