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的九重门》是去年,2023年11月出的书了,隔了小半年——好吓人啊这恐怖的时间——来整理编辑思绪,简直是刻舟求剑,想我这样的典白羊,做啥事最好是趁热打铁,风风火火,有时候直接把没必要的胆怯都烧掉了,每次都弄得初生牛犊一样,倒也能解毒一些没必要的纠结,反正人生中途了,能力基本定格了,不如多做事,与其临渊纠结,不如痛痛快快的一个猛子潜下去,总能捉到几条鱼,精力浪费与否已经不是考虑的事情,须要不吝气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的九重门》实拍

再说,人生那么短,下半场了,得一赚一。有耐心,慢慢周旋,好事多磨,消磨消磨无聊的人生。就做事而言,热情很重要。对做的事重要,同样能力下,可以增加事的成色。对做的人重要,因为会有发光的幻觉。倒也符合物理学原理的。但也不能拖太久,热情,类似飘风骤雨,总是有限。

像做老塔那套剧本,历经波折,1月份拿到书号,朋友说你这下可高兴了吧,我说我也以为自己会呢,但其实并没有。当然,对书的喜爱一如既往,事成的喜悦也自然是有的,但真的很平淡,平静。想想,签约之日起,四年过去了啊。就好像谈了很久很久的恋爱,又拖了太久太久的婚约,经过长长的奔波辗转与各种花式排队而终于领到证件。拖了太久的后遗症当然也包括如今写编辑手记的一时腹中空。时过境迁,只能记忆里打捞一点,就这本书,这本书的编辑之路上遇到的相关人或事做一点散录,乱说一说。

做这本书,可能是我跟国外作者沟通邮件最多的一次。一方面是工作沟通,作者虽然是鼎鼎有名的国际级大诗人—— 是真的那种,在她刚开始写诗不久,就得到米沃什的特别关注与称赞,而后来这些年的写作也让她成为美国过去三十年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但她是独立写作者,并没有经纪人。她的日常就是写作,生活,禅修,以及受邀讲课。而我也是个半路出家的做书者,更是业余的版权人,经常互相问对方是这样吗,这样就可以了吗,两个野人就这么磕磕绊绊的把合同一路签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简·赫斯菲尔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赫斯菲尔德的简介

合同签完后,两年没做出来,中间一度有困难,非常忐忑,去找她商量,没想到她一点没怪罪,倒反过来宽慰我,说诗歌出版,诗歌翻译在美国同样是不那么容易,市场同样不好。还告诉我,说我在征求版权那时候,她对我的背调还没收到之前,看了我给她发的《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的封面与内文排版,觉得我所做的是美国这边所谓的“book art”(书籍艺术)。所以她可以信任我,最终能够完成,慢一点更是无所谓,反正欧洲那边翻译她的一本书前后是六年还是十年才做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简·赫斯菲尔德

也就是这一次之后,我们的邮件开始多起来,很多并非是工作方面的事情。我这时候特别留意到,她曾皈依日本曹洞宗。我读禅宗史的时候,特别感兴趣的是六祖之后马祖之前,以及五家七宗时候,都是乱世时代,却是禅宗最自由兴盛,能量最充沛的时代。五家七宗我个个都喜欢,在我看来好像一个师傅门下的七个弟子,因为弟子的兴趣与体质不同,而导致武功发展的方向与风格不同。虽然我更喜欢临济宗勇猛淋漓的峻烈,云门宗截断众流的高远,但曹洞宗的绵密与温和也是很得我心(其相貌做个比喻,就像李安予我的感觉。)可惜中国禅宗在宋末之后就衰落了,后来一直消沉不见起色,明末时候有过回光返照的时刻,但随后在康熙这个大聪明的名为助攻实则重击之下,在中国基本是名存实亡。日本有传,但那是另起炉灶了。好玩的是,二十世纪的美国从日本那里学了这个“走样”的禅宗,在我看来,最有中国禅的风姿,反而是中国禅的灵魂转世了。所以得知赫斯菲尔德皈依过日本曹洞宗,我当然不放过这个近身观摩研习的机会。而这个最集中最明确的就是看她讲诗过程中对禅宗直接间接的运用,在我看来,确都是领会了个中精神,是无碍的。绝不是那种拿禅宗粉刷,做装饰主义,更不是装神弄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种。

在我看来,她谈诗的清澈透亮,其中之一正是有禅宗智慧的加持。禅是融入她的人与她的写作里。她的人与书由此给我的感觉都是温和的,绵密的,透彻的。所以我们在邮件里,除了工作,也会谈一些禅宗的,诗的,天气(是的,是真的一心一意的寒暄,她会说“此处的十一月眨眼便过去了”此类的),尤其是瘟疫之年里,互相打问对方的处境,互相安慰,鼓励,包括骂骂各自的“物业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简·赫斯菲尔德

当然,这都是编辑书过程中的题外话。编辑的中心还是这本书。这本书,简而言之,是一本讲述诗歌阅读的书。是“诗歌课”系列的第三本。书系第一本是与乐府文化合作的《诗歌手册》,是诗人讲诗,从写诗这个进路。第二本是《伽达默尔谈策兰》,是哲人谈诗的,从思的角度,人与诗的相遇这个路子。这两本书尽管前者文字看上去晓畅明快,后者看似艰深晦涩,但都是高纯度高强度的,找了一个专门的口子,深入虎穴的,沉潜的。喜欢的纵然是游之乐之,手舞足蹈,喜之不尽,但有些挑读者,一旦不得其门而入,就容易吃个闭门羹,被拒之门外,或者只是一个走马观花,浮皮潦草,不能尽兴——甚至难为一些读者胸闷气急的大骂(啊我是真的很抱歉哎)。而赫斯菲尔德这一本似乎刚好融合了前两者的深潜与高纯度/高强度,但讲得又是绵密温和而平易的(真的有如五家七宗之外的前辈赵州禅或是后来的老婆禅了)。是我做书颇为钟意的那种可以“深有深得,浅有浅得”,各有所得,皆大欢喜的书。“诗是对存在的澄清与放大。”赫斯菲尔德如此开篇。这是她对诗的定义的一句,也是显明本书特色的一句。这一本书,讲诗的,却不止讲诗。其实讲的是诗、世界与人这三者的交互作用。她讲诗,讲的并非只是诗的本质,同样讲的也是心灵的本质、感知的本质、体验的本质。她阐明的不仅是诗艺,也是生活的艺术,如何通过诗歌来唤醒我们,如何敏感、优美、聪慧、热情、通透地生活。能够进入诗心的人,也将能够深入生命,紧紧拥抱,而不是与之疏离。所有这些不是纯粹理论的演绎,更多是对具体诗人、诗作的细读。在此,古今不隔,中外无间,李白、杜甫、芭蕉、小野小町、米沃什、狄金森、无名的游吟诗人、佚名的歌者,在他们的诗歌书写中,在他们欢愉悲苦的时刻,在灵魂洞开的刹那,是如一的,迸发一样的光辉。她的讲述,既深而又开阔。深者深见,浅者浅见,是“诗歌课”书系目前三本里,面向最广大的一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稿的过程中,真的时时充满喜悦,至今还记得一边看稿子,一边自得其乐,一边忍不住截图跟一些文友交流(炫耀!是的,我其实就是这么浅薄的人)。这里不妨学学周作人做一下文抄公,分享一些,大家自行感受——当然因为篇幅原因,选取有限,只能选点语言华彩那种。

比如,她写原创性:

写作者对原创的贡献是一种转化中的开放: 对事物、对事件、对内在冲动、对意识所绘出的最细微的线条。专注力可能是空洞的、被动的,可能什么都不是,但在它的凝视之下,一切都盛放出花朵。道元禅师在一首诗中写道:“醒来后,我听到一样真实的事物—— / 黑色的雨,落在京都的寺顶上。”原创性生生的便在这十字路口,在雨夜里,在明澈中,此刻,世界与我彼此敞开。在那里,存在的丰富性来来去去。原创性召唤原创性:一件含纳自由心的艺术作品会唤起他人的自由。但原创性也要求在场——在命运不定的狂喜和哀恸中,我们愿意栖居其中。去感受,并质疑这感受;去了解,去彻底迷失在黑暗中,在那里,灵魂的每一次旅程都重新开始。

她讲翻译:

不受原文拘束的自由和对原文的热爱,两者都是翻译的核心。在翻译的实际过程中,与解析意义的行为相反,有这样的一个时刻,一首诗所有先前的知识都消失了,文字如蛇一样蜕皮,有了自己的生命。诗歌部分的生命,它周游世界的方式,必须穿越横亘两种语言之间、如一条宽阔河流般奔腾的空虚(……)翻译就发生在遗忘和消解的一瞬间,在那一刻,所有通过努力理解了的东西——语法、词汇、意义、背景——都被抛在脑后。在那屈服的瞬间,译者从原文已知的彼岸转向了空白,在那里新诗的轮廓开始出现,在薄雾中出现了变化的风景。正如瓦莱里所言,这种体验与写作本身的经历几乎没有区别:它同样是一种积极创造发现的感觉。然而,不知何故,原诗也在那里,与译者一起跨越了里尔克无法言说的来源与文字之间的洪流(……)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另一位诗人兼翻译家——在他的文章《作为译者的诗人》中把翻译的治疗效果描述得最为确切:“一个能够置身于他人的狂喜之中的写作者,他所学到的并不仅限于文字上的技巧。他学习的是诗歌。他保持警惕的不只是韵律,还有他的内心。”

她讲诗歌与间接的心:

诗歌的丰富在于说与不说的结合,在于言说的自我与无言的他者的结合,在于神秘事物的引力与可知世界的结合。有时,正如在霍普金斯的作品中那样,未被言说的事物密实地压到几乎要断裂的地步。在保罗·策兰的作品中,一种无法言说的知识几乎(但从未完全)贯穿整个语言。狄金森众多不同类型的破折号是对潜在的沉默的一种可见的打破,一切思想都是在这种沉默中挣脱出来——它是轻盈的,为下一个前进的浪潮而重新凝聚在一起,它是难以驾驭的,使得诗歌不至于停滞不前。在围绕着自身的寂静中,诗歌创作才得以进行,倾听是一种活跃的寂静,读者必要的补充也是。然后才是格奥尔格所言那种寂静:“诗人言语道断处,辄有宏光奔涌。”(……)诗人与语言的迂回合作是一种工具,借助它,诗人能够发现如何最好地让这两个世界展现并实现它们自己;这是一个古老的、进行中的宇宙捉迷藏游戏的一部分。在沉默、放逐与诡诈中,诗歌包含了藏匿和寻找,两者都是意义所在。在其错综复杂的间接地带,隐藏着难以捉摸的、独立的、相互关联的生命体。它们在我们的头顶和脚下经过,在树丛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光线中进出,身披带斑点的羽毛和斑驳的毛皮。这些或害羞或大胆的生物,进入诗歌用文字架设的网,被看见,最终被享用,消失在我们体内,成为我们,因此也允许我们成为它们——成为动物、植物、矿物、文字,以及完全神秘与可知的一切。

里面很多深切而精准的判断与定义这里都来不及摘选,这里选的这三段只是语言表层的华彩句子(感谢邓宁立的精彩翻译)。但你会明晃晃的看到,字里行间漫溢的诗意!是的,这一点,书出来后,我认识的多位极好的诗人,优秀的诗歌教育者,豆瓣的读者,都敏锐的发现了。她的诗性行文让人瞩目。这诗性,不是盲目的抒情,不是那种修辞的奢靡,不是炫技,而是弹性摇曳又精准的论说。

还有,她对策兰,对惠特曼,对史蒂文斯,对狄金森,对松尾芭蕉,对小野小町这些大师的解读——尤以第六章里对《观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的精彩的解析为例——那种深入内里而不留恋,不沉溺的分析,鞭辟入里,以无厚入有间的庖丁解牛的神技,提刀踌躇的潇洒,让读者——啊不——是编者如我,为之目眩。

最后的摘抄,以三首俳句结束,她以自由诗的精神转译的日本俳句,反而凸显出俳句的诗魂,刷新了俳句在汉语里的新貌:

海暗了。

鸭的怯叫声

微白。

水仙与屏风:

彼此照亮,

白上白。

亘古的池塘——

青蛙一跃:

水声——砰

这本书的设计还是此井做的,特别顺,尤其是封面,就是一遍过,定下的视觉,第一眼看去,觉得是对的。后来也就没动过。这个所谓的后来,是三年后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的九重门》封面图及其调整挪移痕迹

此井费的更多力气还是内文的排版。因为这本书内文层次比较多,比如引的诗文有日语原文,有英文翻译,以及中文翻译,三种语言同步并行——有点像我们之前做的《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一样的在不同语言之间跳转—— 又有主次之分,不同板块不能割裂,又要彼此清晰历然。要保证读者的阅读感受,又要兼顾美感。好处是之前《诗歌手册》曾经处理过类似问题,所以处理的原则好定,借鉴过来。但要落实,还是需要设计师一点点去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识,也合作过一些动作很迅速的设计师,感觉好,有经验,速度快,而此井是相反的,他比较慢,喜欢审视,喜欢感受。他又考虑的多,有时候遇到一起琢磨的时候,我让他尝试看看a形式的可能,他通常要么回复我早已经考虑过(并伴随着迅速截图一排图案是关于我构想的a,以及a+,a-),要么就是好长一段时间后作出a以及各种可能的衍生或者辐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井设计《莫兰迪画作诗思录》

封面的调整挪移痕迹图

我记得我喜欢的摄影师弗兰克——就是拍《美国人》那个——说选照片的时候,会千挑万选出一张或者几张,觉得好,还不够的,放在自己反复能看见的地方,要不厌烦的一直看很久,甚或是把选好的再去掉,考验那种缺席是否在自己的心上带来缺憾,由此最终确定照片。我印象很深。(让我岔开,啊,也正是此刻写到这里,我想起来一个场景,是有关我父亲的,他是个木匠…… 我在旁边自个玩儿,他在做家具,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熟极而流埋头做活,但有时候他会突然停下来,某根木头有点不常规了,那木头就在他手里转了几个回合,用卷尺量一量,用手摩挲,眯起眼端详,终于放下,重新打墨线,纠正,然后小心翼翼的用刨子或者凿子处理下不规矩的鼓突或筋瘤,待平整了或者怎么了的,又拿起来,再一轮种种审视与端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人》的拍摄小样

做事,到某些地步,就是要这样啊。就不只是要好就罢了,要好的合适,好的永久,要颠扑不破似的。虽然各人的才力不等,做的事,成的物,境界不同,但用心用力都是同一的。

这次的封面又用了品柔纸,《王羲之放鹅记》之前用过的那款,《诗的九重门》出来地更晚,但设计地更早,所以放鹅记的朦胧微透设计这个思路原本是借鉴了九重门的,而王羲之那本书的选纸费了一些的功夫与经验,现在倒可以反过来直接复制。因为跟文澜纸业很熟,所以很快就拿到这款纸打了样,就像这本书的设计一样,出来也是一路的啊对对对,一遍过。弄得好像再合适不过到熟极而流。同样这纸,而且讲起来,用得更恰当更有意味,因为这本书里除了英美诗歌之外,出现最多的就是中文与日文诗歌,作者除却热爱中日的诗歌与文化,也皈依了日本曹洞宗,溯其根源,当然是中国曹洞宗传过去的。所以用这款东方特色的日本产的纸,恰好呼应了这本书所涵盖的美国内容,日本材料,中国制造。我当然忍不住在下一封信里就给赫斯菲尔德讲这个,又拍了照片。她也很高兴的回我说看到了,且相信我在这张纸上找到其美,及其美妙的质感,尤其是此种用法,设计制作体现的“多地多文化的混合气质”,让她刚好想到自己的身份定位,暗合作者自许的“本非一地一时的诗人,而是一个横越不同疆域不同时代、参与各种交谈并从中有所汲取的诗人”。(I could see the photograph this time, thank you! and will meet the paper more fully when the box arrives... I trust that you find it beautiful and delicious to touch. And that its physical materials are hybrid from many places and cultures fits its contents very well. I have always aspired to be a poet not of one place or time (though of course one always is of one's place, language, and time) but one who draws from and takes part in a conversation that extends across borders and eras. The end of November will be here in a single eye-blink.)。她也是觉得是这张纸用在她这本书上,是合适的,恰如其分。至于我,事到如今,不妨明说了,我可是太偏爱这一张纸了。我甚至已经在准备专门为这一张纸做一本书了,为这碟醋包一顿饺子的事。为一个笼子寻找一只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品柔纸质的封面

书读完了,我把封面这张纸取下,拢起来,围在宜家的小台灯上,用木的衣服夹子轻巧一夹,就成了一个简易的灯罩。黄澄澄的光,亮而柔和,看着都暖和。每天起床坐在桌前,诸事之先是把灯拧亮,就这样,从冬末一直到现在,四月了,每天都要开着,然后才开启一天序幕,或是外面回来,进了门,就要先走到桌前,把这点橙黄给亮起来,一点点的心安。又觉得自己挺好笑的,像《喧哗与骚动》结尾的班吉,一定要坐在马车的右面向右拐,好像那样,世界的“每样东西又都是井井有条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面做的温暖灯罩

最后的最后,还是一个小分享,是在书的结尾,简·赫斯菲尔德分享的加里斯奈德的一首小诗:

写于三十一年后

重登马特洪山

山脉

绵延不绝

年复一年,

我依然爱着。

差不多就是这样,编辑《诗的九重门》过程中的有信有望有爱,啊不,信有,爱有——还那么多——但没有——基本没有——望,一点都没有,小众书出版——我是说我的纸上造物小出版这里——不存在望,没望,是的,现在过去半年了,哪怕好评如潮,上了《作家报》年度好书,在豆瓣自来水豆友百人打了9.3分,哪怕我眼里或很敬服或很喜欢的写诗者赞不绝口的,到现在也没有卖完首印。不过,没有望想的人不伤心。有信有爱也够了,是吧。是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