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李世民是大唐帝国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治理成就不言而喻。然而,在他执政期间,有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引起了广泛争议。

据历史记载,李世民曾释放390名死囚。让他们回家过年,然后年后回来问斩。这种情况下,会有多少死囚按约归来呢?这个问题也成为后世评价李世民仁政施行效果的一个考量。

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位皇帝真实的面貌,看看李世民是如何以他独特的智慧和洞察力,在权威统治和慈悲政策之间找到平衡,最终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登基初期的政治博弈

在公元626年,李建成与他的四个儿子联手,企图将李世民逼入绝境。当时,李世民正处于争夺天子宝座的关键时刻,面对着极大的政治压力。

尽管成功斩杀了自己的兄弟,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并非愚蠢之人,他深谙眼下局势的凶险。新登基的皇帝必须迅速稳定局势,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因此,李世民开始策划如何解决这些潜在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首要的任务是安抚那些老臣。在李建成倒台后,曾受其信任和器重的那些大臣们必然对新皇朝心存疑虑和忧虑。这些人掌握着朝政的核心权力,若他们不愿为李世民效力,新朝的根基将岌岌可危。

李世民深谙,单靠武力无法迅速赢得这些人的信任。他明白必须以柔克刚,巧妙地让这些老臣自愿效忠于他。因此,他很快就将注意力转向了魏征这个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李世民与魏征的 "君臣情谊"

在当时备受推崇的“直谏大臣”魏征与李世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君臣情谊。魏征是李建成信赖的幕僚之一,尽管他在统治过程中不断犯错,但依旧是李世民重要的谋臣之一。

长孙皇后,李世民深爱的皇后,也是魏征备受器重的重要依靠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李世民自身需要维护朝政稳定,更关键的是长孙皇后对魏征的倚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孙皇后对魏征这位直言不讳、坦率耿直的臣子赞赏备至,甚至在重要时刻多次力挺他。这使得魏征在朝野间赢得了宝贵的言论影响力。

尽管偶尔得罪了李世民,也能依靠长孙皇后的庇佑,避免受到严厉惩罚。李世民虽然曾因魏征直言不讳而感到不悦,但最终并未对其真正加以责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确实,确立一个牢固的政权,所需不仅是力量和技巧,更需要忠诚的智者和贤臣。魏征以他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远见,不仅为李世民提供了有力支持,更成为了他最为重要的谋略之一。

可以说,魏征在李世民心目中扮演的角色不仅限于忠诚的谋臣,更是一个可以分享内心感受的知己。尽管两人在政务上常常有分歧,但正是这种"君臣之谊",促使李世民在登基初期迅速巩固了局势,开启了盛世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放生"开启仁政之路

刚登基不久的李世民,在朝野上下对他的统治充满疑虑和不安之际,竟然下令释放了390名死囚,这一举动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李世民作为新上位的君主,完全有能力采取强硬的统治手段,将任何反对势力铲除殆尽。然而,他却选择了这种貌似冲动的做法,实则暗藏深远谋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390位罪犯原定在元旦之际将受正式处决,然而,李世民却在除夕夜下令释放了他们,让他们返回家中度过新年,并定下在节后再次归来接受处置的约定。这无疑给了这些人一次宝贵的“重生”机会。

当时,无论是朝廷还是民众,都对这种做法表达了怀疑之情。因为这些人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李世民为何会如此轻易地放过他们呢?一旦这些人逃之夭夭,难道李世民不是白白地释放了自己的潜在威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李世民并没有让这些担忧限制自己。他明白,作为一位新任君主,迫切需要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一种“慈祥”的形象。通过这种“宽容”的方式,他很快就能够赢得人们的喜爱和信任,这一点他了然于心。

因此,当这390名死囚按时归来,每个人都平安无事地站在城墙下时,整个都城都沸腾了。人们无不震惊,纷纷称赞李世民的仁慈之举。这一行动无疑向所有人表明:作为新皇帝的李世民,并非只有一面冷酷无情,更有一颗慈善仁爱之心。

李世民通过这项“放生”策略,赢得了民众的普遍好感。接下来,他迅速减少了死刑的执行数量,积极倡导科举选拔人才,以造福百姓。这些举措清晰地展示了他巩固统治的深思熟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开创"贞观盛世"

李世民首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然后开始积极招纳贤才,并且特别重用那些显示出才华的人。其中,他与魏征之间那段非同寻常的“君臣情谊”尤为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魏征曾是李建成最信任的幕僚,但李世民并未对此持有任何偏见。相反,他深为魏征直言不讳和卓越远见所钦佩,故未曾施以惩戒,反而积极提携和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