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野史和影视作品中,清代皇室的饮食奢华常被描绘得五花八门,如乾隆皇帝一顿饭108道菜,慈禧太后一日的饭菜堪比万户百姓的开支,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皇帝的饮食水准而言,客观来看,清朝无疑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朝代。然而,仅凭此并不能证明国家在皇室膳食方面的财政支出是最高的。相反地,清朝皇室在饮食方面的开支可能还不到明朝的十分之一。

明代皇帝吃什么?

明朝皇帝的膳食并未像清朝那样被严格规定,也不那么讲究排场。一般认为皇帝的饮食必然是奢华至极,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明朝的太祖和太宗两位皇帝,并不过分注重食物的品质。

朱元璋在位期间,他的饮食十分朴素,有时甚至和普通百姓家的饮食并无太大差别。

皇帝继位后,不再像太祖、太宗那样,随意享受各地的贡品和美食佳肴,包括水陆珍馐和山珍海味。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皇帝的膳食绝对不会像以前那样丰盛,最多也只是几十道菜,而非传言中的108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明代的君主中,嘉靖皇帝以典型的素食主义者身份著称,他对膳食追求精致,尽管选择菜品不多;而天启皇帝则专注于木工,对于饮食并无过多挑剔;而崇祯皇帝登基后提倡节俭,他的膳食也是非常朴素简单的。

御史浏览了大量历史文献,可惜未能找到明代皇帝的详细御膳菜单,只能通过零散资料推断出,相比清代皇帝,明代皇帝在饮食方面显得不那么讲究。

清代皇宫的饮食品质胜过明代,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室的开支减少。相反,皇帝个人的饮食开支微不足道,真正的大头在于庞大的机构支出和高额的人工费用。

明代御膳管理机构

明代宫廷御膳的管理分为内外两个体系。外廷的管理机构包括光禄寺和太常寺。内廷则由宦官衙门的尚膳局和女官衙门的尚食局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禄寺的职责主要涵盖祭祀、款待宾客、烹饪美馔等方面。光禄寺下辖大官、珍馐、良酿、掌醢四个部门。大官负责提供祭品、宫廷美食、宴会筵席以及招待外宾的任务;珍馐负责准备宫廷美食和烹饪精致的菜肴;掌醢则负责管理调味品。

太常寺负责主持祭祀和礼乐仪式的管理。所有与祭祀相关的饮食活动,如祭品的准备,都由太常寺负责。

在职责方面,明清两朝的光禄寺和太常寺并无显著区别,均为主要负责管理皇宫饮食的机构。然而,在人员配置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时期,光禄寺和太常寺都有许多厨役。这些厨役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根据文献记载,他们的任务是“备办御膳和各类宴会”,这也意味着,皇帝的饮食事务实际上由光禄寺和太常寺负责。

在光禄寺,厨役的数量在宣德十年被确定为5000人,后来增加到6884人;到了嘉靖八年,实际厨役人数为5064人,而到了三十四年则减少至3600人。到了隆庆元年,正式定额确定为3400人。

在洪武初期,太常寺的厨役人数最初是400名,后来逐渐增加,直到弘治五年达到了1500名。之后,人数时有增减,直到万历十一年,最终确定为13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