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参加哈尔滨中俄博览会,在中方展台停留之际,对中国的“国之重器”目不转睛。

普京访华期间的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俄能源企业面临新的技术难题,俄政府已经将目光转向东方,有意在相关技术领域与中国深化合作。中国则利用中俄博览会的契机,向俄方展示了我们能够提供的所有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京在此次访华期间特意前往了哈尔滨】

在结束了北京的访问行程后,普京马不停蹄地赶赴哈尔滨,开启了第二阶段的访华行程。在这一阶段的访问之中,推动中俄在科技、制造业领域深化合作,成为了俄方的一个重要议题。

从普京的行程安排上,外界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抵达哈尔滨后,普京先是参加了第八届中俄博览会的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明确俄政府将支持中国企业,在俄罗斯进行本土化生产,愿意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优惠政策。在作出这一承诺后,普京重点参观了部分中企展台。

在随后参观哈尔滨工业大学时,普京也强调了中俄在高科技领域联手大有可为,两国科学家正在研究减少碳排放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那就是在参加中俄博览会时,普京在一些中国企业的展台前驻足良久,似乎看得有些入迷。而普京关注的展品,明显是海洋石油平台、海上工程类船舶等中国能够制造的能源勘探、开采与运输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京对中国产的海上能源开采平台、工程船舶等装备感兴趣】

普京会对这类“国之重器”表现出兴趣,则是源于俄罗斯现在面临的发展难题。俄罗斯确实是一个以能源为经济命脉的国家,但受人才流失、研发经费不足等因素影响,俄罗斯在能源生产技术领域,存在一定短板,对于西方技术的依赖度一直较高。

2015年,时任俄能源部部长、现任俄副总理诺瓦克,就曾对外表示,俄罗斯油气行业之中,进口设备的比例达到了60%。在沿海大陆架油气开采等领域,俄方的短板更加明显,很多设备和服务只能完全依赖外国供应商。

虽然在2015年后,俄罗斯政府实行了进口替代政策,希望能够降低外国设备在本国能源开采设备市场的比重,但俄方在大陆架油气开发、液化天然气等领域落后太多,直到俄乌冲突爆发,俄方也没能实现开采设备的100%国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在能源开采等领域存在技术短板】

在西方制裁不断加码后,俄方便无法通过与西方的合作,持续获得先进技术,这无疑制约了俄方进行新的油气资源开发,这自然不利于俄经济的长远发展。

而且,俄方的短板不只是在开采环节,在与造船业相关的运输环节,俄方也有着明显的不足。俄罗斯虽然能够生产包括核动力破冰船在内的高技术船只,但在LNG运输船等专业船舶领域,与中日韩等国仍旧有着一定的差距。

举例来说,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与韩国签署协议,决定共同建造15艘适应北极航行的破冰型LNG运输船,其中10艘船将由俄红星造船厂在韩国三星重工的技术支持下进行建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韩国的技术支持下,俄方才能够建造一些高技术含量的LNG船只】

但在2023年年底,韩国方面宣布取消相关合作,三星重工不再为俄方提供船体分段与相关设备,造成了后续船只建造的暂停,进而影响到了俄方关键天然气项目“北极2号”的运行。

所以,俄方需要寻找合作伙伴,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填补自身短板,并通过外部帮助,构建起更加完备的技术设备供应体系。而在西方主动退场后,能够与俄方在相关技术领域展开合作的国家,主要就是中国。

在普京访华之前一天,中国建造的17.4万立方米LNG船“绿能瀛”号正式交付使用,证明了我国有足够的实力,建造这类全球最高技术水平的能源运输船。沪东中华造船厂在中俄博览会上,也展出了同类型船只的模型。

在普京抵达哈尔滨的同一天,中海油正式宣布,中国首个智能海上钻采平台——惠州26—6钻采平台完成了海上安装,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在海上能源开采领域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首个智能海上钻采平台—惠州26—6钻采平台完成了海上安装】

此外,中俄在相关技术领域,有着较为良好的合作基础,此前就有5家中国造船厂,参与过“北极2号”项目中的海上液化天然气生产平台的模块化建造工作。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普京政府现在不止是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确保能源产业的技术发展,也希望通过各类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本国冶金、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同样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

普京自然也清楚,中国能够为俄方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这才有了他在此次访华期间,对于两国技术合作的一系列表态。相信在不久后,中俄两国就会有更进一步的行动。双方的最终目标,必然是要构建一条不受外部局势变化影响的新供应链,真正实现能源产业的“强强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