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北京八达岭长城修缮施工期间,一块被碎石掩埋的明代碑石惊现于世!原来这是一块明代修筑长城的题名碑,立于明隆庆三年(1560),刊刻了修筑长城的17位官员姓名。其中名列第一位的人,叫谭纶(碑刻“宜黄谭纶”),时任蓟辽总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纶塑像及长城题名碑

为加深印象,建议读者在脑海中复读一遍:秦朝筑长城功名第一人是秦始皇,而明代修筑长城功名第一人是谭纶。没错,明代主体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西至北京居庸关;另修建有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段,全部都是谭纶主持建造的。如今最知名的八达岭长城段,也是谭纶的监制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下图,这块【奉政大夫】明代匾额,题匾人即为谭纶。匾额上款载明了谭纶的身份:“太子太保 兵部尚书 前都察院右都御史 协理营戎政 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 兼理粮饷”。可惜匾额左缘缺失,下款文字一并不见,未知受匾人与立匾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纶的历史功绩,除了修筑明长城,另有抗倭之伟绩。世人皆知戚继光、俞大猷的抗倭战功,而常寡闻于谭纶的功劳。实际上,以上三人,可统称为明朝“抗倭三杰”,他们的贡献值难分伯仲。

值得强调的是,在大部分抗倭战役中,谭纶都是戚继光、俞大猷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在抗倭战役中调兵遣将负责战略指挥的那个人。史称谭纶“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意思是,斩首倭寇21500余人,这就是谭纶的(领导)抗倭战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纶塑像

但跟戚继光、俞大猷皆世袭武官、出身于武进士不同,谭纶是个标准的文进士。谭纶是江西宜黄县人,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取进士功名。同一年,远在山东的戚继光世袭祖上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而福建的俞大猷,此时正坐镇武平千户所(今武平县中山镇)任汀漳守备。

谭纶、戚继光、俞大猷,三个人谁也没有想到,此时命运的齿轮已经转动,一种叫倭寇的物种,将把他们一个江西人、一个山东人、一个福建人紧密连接在一起。

谭纶考中进士后,直接就在明朝南都(南京)上班了,历任南京礼部主事、南京兵部职方郎中等。嘉靖中期,倭寇逐渐侵入中国沿海地区,从北向南,山东、浙江、福建是倭寇入侵的重灾区。这也是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相继被推上抗倭历史舞台的时局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戚继光艺术形象

山东的戚继光,早在嘉靖二十五年,率先跟倭寇兵戎相见了。休战之余,他勤于练兵,以备战倭寇来侵。

嘉靖二十七年,有倭寇突破沿海防线,直逼南京城。文弱书生谭纶主动请命,招募壮士,组成抗倭大队,将倭寇打跑。明朝廷见谭纶勇于抗倭,就把他调到抗倭第一线台州任知府。

而到了嘉靖二十八年,倭寇的威胁直逼福建沿海,好巧不巧,俞大猷被任命为备倭都指挥。备倭,顾名思义,就是备战防御倭寇之意。俞大猷注定要成为抗倭主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俞大猷影视形象

谭纶在浙江很快成长为抗倭主官,招募义士、刻苦练兵、东征西讨打倭寇,成为谭纶的主要工作。久而久之,他就成了朝廷心目中领导抗倭大业的第一人选,而他的身份也变为了浙江海道副使。

嘉靖三十一年,倭寇进犯浙东沿海,本在福建防御倭寇的俞大猷,被抽调到浙江兼任多地的参将,由此开启了他跟谭纶协同作战的戎马生涯。

实事求是地说,嘉靖三十一年到嘉靖三十七年,是浙江沿海抗倭最困难的时期:谭纶调兵遣将四处补防线,累得焦头烂额,但侵入浙江沿海的倭寇似乎越来越多;俞大猷亲临一线打倭寇,战绩也是有胜有败,一言难尽;而戚继光直到嘉靖三十四年才被派到浙江,协助谭纶抗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倭图

面对抗倭不力的困难局面,戚继光决心训练一支能打胜仗的戚家军,他向顶头上司谭纶提出了唯一的要求:“等我三年。”谭纶除了相信戚继光,别无他法。

因此在后来的三年里,谭纶作为抗倭指挥官,调度有限的军力苦苦支撑对战倭寇;俞大猷作为浙江副总兵,不管打胜仗还是打败仗,只能南征北战冲在最前线;而戚继光则夜以继日大练兵,以争取早日扭转大明抗倭大业的被动局面。

以上详细过程不表。但需要强调的是,彼时大明抗倭局面困难,原因是宏观军事战略力量有短板,非一朝一夕可扭转,也不是哪个人能凭一己之力打破困境。其间谭纶作为主要的军事领导人,在战略被动的情况下,支撑住了抗倭局面,并在大大小小的战事中歼灭倭寇不计其数,记他为历史首功自在情理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戚家军影视形象

好在专克倭寇的戚家军如期练成,从嘉靖三十七年起,浙江抗倭局面逐步扭转,倭寇逐渐转入守势。谭纶以其卓越的军事视野,重用戚家军,每每打得倭寇落荒而逃。期间谭纶以战略指挥出色著称,而戚继光和俞大猷屡屡联手作战,全力配合谭纶,由此逐渐形成了“抗倭三杰”的军事声誉。

嘉靖四十年的台州之战,具有标志性的胜利价值,戚家军九次击败倭寇,浙江沿海就此安宁。期间,谭纶的军事指挥贡献,功不可没。

倭寇被“抗倭三杰”从浙东沿海赶跑后,逐渐窜入福建海域多地,宁德、连江、福宁、兴化(今莆田)、泉州等地均有成规模的倭寇侵犯,甚至危及龙岩、大田、古田等内陆府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倭三杰”,值得拥有。大明朝廷认准了,抗倭大业,就得靠谭纶、戚继光、俞大猷三人的黄金组合,于是又把谭纶调到福建任福建巡抚兼右佥都御史,并继续调配戚继光、俞大猷协同谭纶抗倭作战。

嘉靖四十二年,谭纶指挥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名将,接连取得平海卫大捷,不久后又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经过兴化之战、仙游之战,彻底平息了福建沿海倭患。具体过程不赘述。

大明朝廷取得抗倭大业胜利后,谭纶历任四川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在朝廷高层看来,谭纶打击海上倭寇有功,想必也能胜任防御北边的陆寇。隆庆二年(1568),谭纶奉调北上,任蓟辽总督,负责京畿防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纶修筑长城浮雕图

谭纶到任蓟辽总督后,二话不说,又上奏朝廷要求把他的最佳拍档戚继光也调来。由此,戚继光再次追随谭纶,北上与之会合。谭纶和戚继光之所以是最佳拍档,在于他们的防务理念接近,二人一致认为,防御大明北方的外患,最有效的办法是修筑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长城遗迹

正是在谭纶和戚继光二人的主张下,大明朝廷最终决定修筑明长城,这才有了如今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而谭纶和戚继光,都是主持修筑明长城的主要人物:他们的历史贡献,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