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楚:乌蒙山的泪滴

《阿诺楚》是流传流传在黔西北彝区的民间故事,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有彝族文人将其整理为彝文典籍,使其成为长篇叙事诗。其实,彝语本身表达方式就有诗意,整个故事都是用五言句式或三段诗歌形式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诺楚》封面

绝非俗套的民间故事

一提到民间故事,难免落入俗套,诸如鬼神、向善、圆满之类。《阿诺楚》有这些元素,但是其表现的人文叹息让人扼腕。

故事梗概:一名生活在不知名的乌蒙山区村寨的彝族姑娘阿诺楚,因为生活琐事,父亲打跑了母亲,性格倔强的母亲隐居岩洞不愿回家,但又放心不下女儿,后经岩神指引,变为牛陪伴在阿诺楚身边。故事后来经历了继母杀牛等一系列波折,阿诺楚最终得以圆满,嫁了如意情郎。故事听是俗套,但原文叙述过程让人凄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蒙山深处随处可见的大岩

清朗的山地生活气息

故事开始,阿诺楚父亲每日早出晚归耕种,犁地时发现一只蚂蚱,将其抓回家后要求母亲将蚂蚱做成一锅汤,要足够招待10个客人。其实这是只是隐喻,说明夫妻关系已有嫌隙,彝民族表达方式竟如此含蓄。其中,阿诺楚为父亲送的饭是蜂蜜拌炒面(主要是青稞磨成的粉)。这里,对玉米未引进到西南前,生活在西南山地、水稻种植较少的彝族的饮食习惯可见一斑,应该是类似于藏族一类,以磨制的面食为主,这既便于携带、又满足体能需求。阿诺楚在寻找母亲过程中,遇到了养蜂人、碛麻人。养蜂人说,你把我的擤的鼻涕吃了,我就告诉你母亲的去处,阿诺楚偷吸了蜜蜂骗过了她;碛麻人说,你吃下我身上的虱子,我就告诉你母亲的去向,阿诺楚嚼响随身的蓖麻仔骗过了她。碛麻人将手中的线球一滚,让阿诺楚顺着麻线一直走,就能找到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高原的农耕景色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历史上的乌蒙山区该一片鸟语花香的生活场景,社会结构发育完整成熟,各种职业的人在这个环境中自由生活。

强权下的人道关怀

许多民族在近代出现了妇女反抗男权的素材。《阿诺楚》不是反抗,是阿诺楚与母亲反抗男权和父权下,人性复杂悲怆的现实描写,却对一切无能为力。

故事出现在母亲被杀的场景。

母亲变为牛陪伴阿诺楚,帮他解决继母的各种刁难,后被继母发现,怂恿父亲杀牛。事已成定局,母女二人抱头痛哭。坚强的母亲说,我儿阿诺楚,死并不可怕,只是母亲害怕尖刀刺入喉管那一刻的疼痛。我出牛圈时,你在地上撒一把小豆.......我儿阿诺楚,死并不可怕,我死后,你要继续好好生活......

母亲走出牛圈后,一脚踩在小豆上,重重地摔在血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