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在庭院皎洁的月光下,两个在一起默默挨着的小孩,看着玻璃窗上摇动的竹影,指着影子说着天真可爱的玩话,这是最不加雕饰的纯美境界,莫名地使人感动。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万物,细细品味都有其会心之处,忽略细节正如驱车旅行而不看沿途风景。

热爱生活的人从不会吝惜自己的心灵,而是认真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乏发现快乐的眼睛与心灵。

花朵绽开的刹那,蜻蜓点水的瞬间,炊烟飘散的过程,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真实,只要我们张开心灵的眼睛,就能从平凡生活的细微之处感受到最真实的快乐与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南》

汉·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孩堤时的我,对这首汉乐府特别有印象,除了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味之外,我暗地里笑,这诗简直可以偷懒了,后面一片只需要换一个字,太容易背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首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长大成人之后,终于也就明白了这首诗的深度。

又到江南采摘莲蓬的时节,各种颜色的荷花,片片莲叶层层叠叠,挨挨挤挤,繁茂葱翠。

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儿一会在莲叶的东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西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的南边嬉戏,转眼间又在到了莲叶的北边游玩。

读着这首诗,画面感特别强烈,这是一大群男女青年边采摘着莲蓬边唱着歌,一边唱来,一边和。就像是古代劳动人民一边插秧,一边采茶,一边拉纤都会唱歌,和歌一样。

“荷叶何田田”用“田田”形容荷叶,这两个字用的很漂亮,就是一种很平坦、宽大、丰富、收获、生长、茂盛的意义。

后面的五句一直重复,就是这几句构成了非常强烈的画面效果,强化了鱼儿在莲叶之间来回跳动的情景是如此的欢快,生命是如此生生不息。

每每读此诗,我又会有另一种画面感,就是早期广东儿童都会唱的一首童歌《凼凼转》,有很多小孩子手拉着手,围着一个圈,在唱歌,相互做游戏。

一种动作重复的节奏,节奏里带着优美,画面强调着富有,展示着生命的力量、生活的和谐,这统统都是自然界的大美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经过一个春节的长假,多少有点假期综合症,多少孩子都还沉醉于假期中呢。

农历二月已到,青草发芽生长,黄莺在天上飞,杨柳轻拂堤岸,统统都沉醉在浓浓的如烟春雨里。

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看着东风又起,不约而同的奔着他们在学校就已经是策划好的游戏,赶紧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好好的再享受春节假期意犹未尽的游戏瘾。

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在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景里,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闭上眼睛就有着感人肺腑的冲击力量。

读到这诗,我又想起自己90年代的农村,明媚的春光和放学后孩子们相互追逐的情景。

那时候的我们放学,总是步行回家。三三两两的同学结伴而行,穿过田间小路,一路上欢声笑语。

放眼望去,田野上到处都是奔跑嬉戏的小伙伴,他们或追逐,或捉鱼摸蟹,整片田野都充满了童真的欢笑。

来自童年时代那真纯而又遥远的记忆如一杯香冽的醇酒,又如一阵清新的风。

匆匆奔忙于喧攘浮躁之社会的我们,也来驻足小憩并微笑甜蜜地回过头去,看一看看那些虽无法重温却永存心中的美好回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初次邂逅李清照的这首词的时候,我尚未全然领悟此词的意思,可是,每每想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时候,我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波澜。

那是一种由内而外嘣发出来的力量,大概那叫青春。于是,把偷偷地将自己QQ昵称换成了“如梦令”。

这是一次结伴郊游的画面,黄昏,作者跟小伙伴们一道溪亭泛舟一竟然“沉醉”到“不知归路”,

不难想见,那次溪亭野宴,该是怎样的浮白飞觞、觥筹交错;又是怎样的笑声不断、妙语连珠!

真个是今朝兴会更无前,热闹了好一阵子!看看日暮黄昏了,也有些意兴阑珊了,是该掉舟回去了,哪知一忘乎所以,竟“误入藕花深处”!

画面虽美,毕竟夜色催人。于是,少女们一个个张臂捋袖、奋力挥桨,一串串欢乐的笑声,夹杂着一支支“欸乃”的桨声,在空中交汇,在湖面飞扬,使一群栖息在溪边的白色水鸟受惊飞起——一滩鸥鹭排云上,笑语诗情到碧霄!

多么轻松闲适,又是多么惬意欢欣!李清照从来不装,不做作,在外面做一个纯粹的“野孩子”

40岁过后的自己,感觉青春的感觉真的太美妙,年少时的感情真纯、洁净,正如那一池泛着阵阵涟漪的春水,即便是愁绪都显得那样的清澈、美丽。

人生在世,光阴匆匆。最使人难忘的莫过于那花一般的年岁,以及在那样的年岁里初次敞开的心扉,自由自在地做一个天真的快乐人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特别喜欢画面感超强烈的诗词,大概这就是女人柔情似水的缘故,说到画面感,相信柳宗元的《江雪》更强烈。

但是我觉得《江雪》太悲苦,只觉得字字句句饱蘸血泪,无边的悲痛如潮水一般袭来,压得我透不过气。

我喜欢闲适自在,宠辱不惊,慢条斯理的生活,于是我选了《渔歌子》

云雾缭绕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雪的白鹭振翅高飞,它们优雅地穿梭于碧蓝的天际,羽翼间仿佛携带了天地间的灵气。

山脚下,蜿蜒的江水悠悠流淌,清澈见底,水面轻轻泛起涟漪。正是鳜鱼肥美的时节,桃花精正艳,流水潺潺。

不远处,一位渔翁静坐于一叶扁舟之上,他头戴一顶青翠的箬笠,身披一袭淡雅的绿蓑衣,与这山水之间浑然一体,不染尘埃,超凡脱俗的。

细雨如丝,斜斜洒落,落在渔翁的蓑衣上,他却不为所动,神情淡然,手持长竿,凝视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每一位渔翁、钓叟的诗意背影,都是一种姿态,暗示着入世与出世的选择,远非看上去那样简单。

其实谁都知道,只要身居庙堂,在官场之上,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满足。失去了就想得到,得到后更想得到,终身劳神与艰辛,至死不能停止。

做一个悠然自得的渔翁,不在乎远方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只管拥有近在咫尺的良辰美景,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哪怕斜风细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大抵都有一个桃花源,田园隐居生活自然是隐士们理想高尚的精神境界。

但真正的田园隐居不仅是理想,而且需要面对各种实际困难,包括起居、饮食等具体琐屑的小事。

田园耕读要付出体力,这并非读书人所长,且远离闹市,根本不可能与富贵挂钩,这些对文人贤士都是考验。

陶渊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且身体力行参与农活劳作,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的隐士。

陶潜在南山脚下,耕耘着一片豆子田。这里的豆子,稀稀疏疏地躲在翠绿的叶片下,而野草却如不羁的游侠,肆意生长,争抢着每一寸土地。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落,他便步入这片田野,抡起手中的锄头,开始一天的劳作。

随着日头渐高,阳光洒在田野上,他沉浸在这片美丽的景色中,忘却了时间。

夜幕降临,月亮悄然升起,银色的光芒洒满大地。他披着月光,扛着锄头,缓缓走在狭窄的山径上。

夜露渐渐凝重,湿润了衣角。的舒适。他微微一笑,并不觉得衣衫被沾湿有什么可惜。因为在他心中,更重要的是能够坚守自己归耕田园的初心,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动摇。

离开官场,做一个原汁原味的农民,自食其力,从早上干到晚上,泪流夹背,内心仍是非常愉悦,这是一种由内而外,心安理得的满足。

结束一天的劳累工作,还有精力与情怀把这劳动的过程过写得诗情画意,他的这种生活方式一直深深的打动了我。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我们应该明白:即使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这是人生思悟后的一种清醒,谁真正懂得它的含义,谁就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得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