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就像一条河流,有时平缓,有时波涛,有时顺畅,有时坎坷。

这些都很正常,顺畅时别得意忘形,卡点时别自怨自艾。但知易行难,真到落实到学习中,孩子还是容易做错。

之前,孩子在遇到卡点时,最常见的做法是心情不好,觉得自己真菜啊,连这个都不会,就会陷入负情绪中,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智商。

一旦情绪emo和自我怀疑时,卡点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影响了当下的听课专注度,变得无精打采,就啥也不想做了。

干啥都没精神时,又开始自责,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越是自责,就越是无法沉下心学习,就开始厌学和想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一系列的负向循环。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一步错,步步错呢?

其实,在最初遇到卡点时的接纳和应对搞错了顺序,而且这是大部分孩子都常态化的认知和应对。

卡点伊始,大多数孩子的直接反应是不会和难过,接着来难过之后是自我否认,自我否认引起情绪内耗,情绪内耗又引起了无法专注,陷入了情绪漩涡。

这一系列的负循环,都是因为搞错了顺序。

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怎么做呢?我给我家孩子的建议是:内观自己,梳理过程,然后察觉自己,直面应对。

比如说,孩子这几天遇到的物理卡点时,他无比沮丧的对我说:看着也会,就是做不对,大题基本没得分。有点难受,觉得自己好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听了他的话,并没有太过于担心和焦虑,也没有问他要不要补下课。

而是告诉他:当下最重要的不是要解决卡点,先解决自己的情绪与难受问题。有时人难过时,是做不好任何事的,先缓解和疏解情绪,再来解决问题不晚。

孩子听了我的建议后,就先去释放情绪和提升心力,再通过正念练习来让自己恢复状态。等自己状态好了,再着手去解决当下的问题。

这就相当于“救火”时,先稳住心态,再去求救。不然心态一崩,求救也会变得棘手和叙述不清。

想起我的“定海神针“一句话:不用慌,这个问题高中肯定会出现的,时间点而已,过了这一段时间就好了。

每当我慌的时候,总是默念三遍这句话,然后捋清这个理后,再同步赋能给我的孩子。

不慌是最基本的应对态度,反正卡点总会出现,只是时间点而已。如果因为一个卡点,将自己全盘否认了,就太不理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孩子在难过的时候,只有感受,没有太多走出情绪的能力和经历,这时就要做好孩子的同步疏导和引导。

另外,当孩子沮丧的时候,最好不要给他任何建议,这时的建议可能会引起他的抵触心理,甚至会变相让孩子觉得自己干啥啥不行。

我之前在看到孩子数学只考了90多分时,好意地询问:要不要帮你找个补课老师?就会引起孩子的勃然大怒,直接怼我:你有钱补呗,光数学咋够,我的各科都不好,我也不用上学了,直接在家补吧。

怼我也是正常的,因为我忽略了孩子原本就难受着,我又补一刀,既是质疑他不行,又是将焦虑传递给了他。

这是典型的“关心则乱”,汲取之前的教训。现在听到他说自己遇到问题和卡点时,我就不再乱给建议了,只关心他的情绪和当下的心情以及告诉他下一步该如何疗愈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司其职,我负责帮助他疗愈情绪,回归正常,他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直面自己的课题。

当我这么做时,难事其实就变得迎刃而解了。我帮助孩子快速回归状态,孩子通过刷题或自己思考、复习或询问老师来解决自己的卡点。

将沉浸于自我怀疑和内耗情绪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不仅内耗消失了,而且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这其实就是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把重要的、关键的问题解决掉,与问题共存。

想想看,谁能没卡点呀,要是一有卡点就自我怀疑,然后压制自己的想法,使劲憋着,时间久了不就变成恶性循环了嘛。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急着如何解决问题,而要先拆解问题,找到对的顺序,这样才能将问题化解,直到尽快解决。

这个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接纳自我,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颠覆思维。

能在解决问题中,去刻意练习自己的应对能力以及如何去更好解决问题,是一个长期有益的思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