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一过?什么东西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本书为当代女性哲学家苏珊•沃尔夫的代表作,作者以分析哲学的方法,对"人生意义"的内涵做了抽丝剥茧的阐释,为我们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视角。作者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来介绍自己的哲学观点,极具感染力又很务实,说理清晰、深刻。全书深入浅出,译文精准流畅,能让大众读者充分领略哲学思考的乐趣。本书曾被列为普林斯顿大学新生指定读物,为近20年英语世界关于"人生意义"这个话题引用率最高的哲学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中的意义》

,[美]苏珊·沃尔夫 著

,陆鹏杰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学术界中的哲学家很少讨论有意义的生活。神学家或治疗师,以及那些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但又无法确定原因的人,更有可能使用"有意义的生活"这一短语。人们有时候会抱怨自己的生活缺乏意义;他们渴望获得意义,努力寻找意义。此外,人们有时候也会认为别人正在过着非常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对别人产生嫉妒之心或羡慕之情。意义通常与某种深层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渴望获得意义,这通常意味着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很空虚或很浅薄。另外,一个人在临终之时或者在他想到自己终有一死的时候,往往也会对意义产生兴趣。当"有意义"这个词用来描述某种生活(或用来描述某种生活所缺乏的东西)时,它会让人联想起某种东西,但我们并不清楚这种东西是什么,也不清楚这个词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会或想要让人联想起同一种东西。

虽然接下来我会解释"有意义"意味着什么,但我并不打算主张人们一直都在以相同的方式使用这个词,也不打算主张我为"有意义"所提供的解释在所有语境下都可以用来替代这个词。另一方面,我确实相信很多关于意义的讨论都是为了捕捉同一个抽象概念,并且我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与"有意义"这个词的很多用法都非常匹配。而且无论我对"有意义"的看法是否捕捉到其他人在使用这个词语时所表达的意思,这种看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因为它关注的是一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的重要方式;或者也可以说,它关注的是这样一种价值:我们不仅有充分的理由希望我们自己和我们在乎的人都能够实现这种价值,而且我们既不能把这种价值归入或还原成幸福,也不能将它归入或还原成道德。

根据我想要提倡的意义观,如果一个人爱某些值得爱的对象,并且以积极的方式参与跟这些对象相关的事情,那么他的生活就有意义。然而,"爱"和"对象"这两个词在某些方面会产生误导作用,而且很遗憾,"以积极的方式参与"也是含糊不清的;此外,说某些对象(而不是另一些对象)"值得爱",也可能会引起争议。但与其通过逐一解释这些词或短语来澄清我的观点,不如让我试着用其他词语来描述我的观点,把我的要点展示出来。

我的意义观(或者说我正在探究的这种价值)最独特的地方也许在于,它包含了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并且这两种要素以适当的方式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爱"至少有一部分是主观的,牵涉到态度和感受。然而,由于我坚持认为那个必不可少的对象必须"值得爱",所以我的这种意义观又牵涉到客观的标准。为了给某人的生活提供意义,他所爱的对象必须值得爱,这暗示了并非所有对象都值得爱。而且关于某个对象值不值得爱,主体自己所做的判断未必更值得信赖。或许有人会这么来解释我的观点:根据我的观点,当主观的吸引力与具有客观吸引力的事物相遇时,意义就产生了。

从本质上讲,我的观点是:只有当一个人相当深入地在乎某个(或某些)事物的时候,亦即只有当他被某个事物吸引、对它产生兴趣、为它感到兴奋并投入精力的时候,或者用我之前的话来说,当他爱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与这种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事情都感到很无聊,或者觉得它们都与自己无关。然而,如果一个人把精力投入到毫无价值的对象或活动上,即便他非常投入,他的生活也不会有意义。假如有人爱抽大麻而且会抽一整天,或者爱玩没完没了的填字游戏,并且他很幸运,能够无拘无束地沉迷于此,但这些活动并不会让他的生活因此变得有意义。最后,这种意义观还明确规定,主体和吸引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关系。说意义牵涉到以积极的方式参与跟爱的对象(同时也是值得爱的对象)相关的事情,这是为了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仅仅被动地承认某个对象或活动的价值,还是仅仅对这种价值形成积极的态度,都不足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我们必须能够与自己所关注的某个有价值的对象建立某种关系:必须能够去创造它、保护它、促进它、尊重它,或者更广泛地说,能够以某种方式积极主动地支持它。

亚里士多德最广为人知的一点是,他使用了"共识法"来捍卫道德主张和概念主张。他所说的"共识"(endoxa)指的是"那些被每个人或大多数人,或者被有智慧的人所接受的东西",而这种共识则被他当作探究的起点。如果一种观点能够解释这些共同的信念并为它们提供支持,甚至能够使这些信念相互协调,那么这就是一个对这种观点有利的论证。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可以将我的观点看作是把另外两种更流行的观点结合或融合在一起:这两种观点经常会被人们用来解释生活中的意义,至少会被用来解释美好生活所包含的要素,有时候甚至是关键要素。

第一种观点告诉我们,你做的事情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做你热爱的事情。不要仅仅因为某件事情符合别人对你的期待,或者大家一直以来都认为它有价值,或者没有更好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就习惯于做这件事,甚至被这件事所困住。你要找到你的激情。找到让你兴奋的事情,然后努力去做这些事情。

第二种观点认为,为了过上真正令人满意的生活,我们需要参与到"比自己更大"的事物当中。把"比自己更大"当作是在说我们想要帮助或参与的那个群体或对象的规模,这可能会产生误导作用,也可能是不恰当的。但把这个说法当作是在以隐喻的方式向我们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参与到某种其价值独立于我们自身的事物当中或者为它做出贡献,并不是不合理的。以这种方式来理解,第一种观点("找到你的激情")可以理解为是在提倡某种与我支持的意义观所包含的主观要素相类似的东西,而第二种观点("成为比自己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则是在敦促我们要满足客观条件。

人们有时候会使用与"意义"相关的词汇来表达这两种更流行的观点,而且我们可以从"意义"这个词的日常用法中找到支持这两种观点的依据。例如,当一个人在反思自己的生活时,他之所以会担忧或抱怨自己的生活缺乏意义,很可能是因为他对主观方面的生活质量感到不满。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在主观方面缺少某种益处。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很空虚。因此,他渴望找到一些事情来填补这种空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感到充实。

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考虑其他人的生活时,我们之所以往往会认为有些生活特别有意义,另一些生活则没那么有意义,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同的生活具有不同的客观价值。如果我们要为有意义的生活寻找典范,哪些人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呢?也许是甘地、特蕾莎修女、爱因斯坦或者塞尚。而西西弗把一块大石头推上山,仅仅是为了让石头再次滚下山,并且他注定要没完没了地重复做这件事,因此他的生活是无意义的生活的一个典型例子。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些例子,似乎依据的是这些人的活动所具有的价值(或所缺乏的价值),而不是他们在主观方面的内在生活质量。

作者:[美]苏珊·沃尔夫

文:[美]苏珊·沃尔夫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