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青羊区文家场大道西侧,航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10多栋工业楼宇已经拔地而起,本月底即将交付。这些楼宇与公路对面的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航空工业成飞”)遥相辉映,将重点发展机载系统研制、航空新材料研发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打造高能级航空智能制造核心产业集群。

而距此不远的光华大道旁,航空国创中心产业园也在加快建设,这里将承接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的落地,瞄准目标特性控制技术、极限性能制造技术、智能集成及测试技术三大方向,构建高端航空装备的探索、预研、研发、生产等全周期航空特色创新体系。

成都市青羊区正以先进制造业为着眼点,以高端航空装备制造为切入点,以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发力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创新技术不断迸发

今年2月,Sora横空问世引起世界轰动,但是,在此之前,2024年1月底,“隐藏”在成都市青羊区的科技企业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恒图科技”)已经上线了全球首款AI视频产品Clipfly,并同步推出了文字生产视频功能。

这不是凭空而来的产品。恒图科技坚持技术创新,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领域积累深厚的基础,在Clipfly推出之前,公司团队研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Fotor,在全球超过5000个AI应用中用户数排名全球前25,用户数已超过6亿,覆盖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

这样的硬核产品和技术在成都青羊区不断涌现,尤其是产业基础雄厚的航空领域。

作为一家航天地面应用装备研制生产和系统集成服务商,成都爱科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参与了我国80%以上卫星地面站建设任务,在载人航天、嫦娥5号、交会对接、高分卫星、风云系列、海洋系列卫星地面站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中,爱科特提供了大量的关键信道装备。成都爱科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副总工程师王少奇就表示,“在卫星信号接收传输技术这个细分领域,我们持续深耕,已经占领了国内80%的市场。”

同样还有一批正在攻坚国外“卡脖子”项目:去年入驻青羊航空新城的北京瑞风协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工业软件领域就不断打破国外垄断,研发并重点推出了5款工业软件,形成了国内首个覆盖装备试验全流程,替代国外商业软件的系列CAT套装软件。其自主研发形成了20多项发明专利、200多项软件著作权、18大核心技术和200多项专业技术,计算机辅助试验产品已成功应用到国际和国内的高端装备领域。

正是在这种创新浪潮中,截至目前,成都市青羊区有效发明拥有量5101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9.3件,有效注册商标量71094件。近5年共计发放各类激励资金2187万元,质押融资金额累计突破15亿元。

不仅如此,青羊区2023年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0余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新增成都市新经济梯度培育企业25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突破780亿元,增长15%。青羊区航空配套产业集群跻身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新平台加快集聚

去年2月开工的航空智能制造产业园13栋楼宇目前已经完工,这些楼宇与普通的办公楼和厂房都不同,并且它的建设招引模式也与以前模式不同。

它的一楼为厂房,层高达到8至10米,承重1200~2000公斤/平方米,是可以进行组装、生产的车间;楼上还有数层,主要是研发、办公场所。实现了“工业上楼”,而且一幢楼宇就是一个产业生态链,楼上楼下就是产业链的上下游。

园区楼宇的建设也改变了以往直接供地的模式,实行了定制化的载体建设,通过以“链主”带动“链属”,以“链属”协同“链主”展开招商。据介绍,目前已经签约20多家企业,主要服务于航空领域的专精特新和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青羊航空新城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航空新城推动工业用地由“供土地”向“供平台”转变,已经投资171.1亿元建成产业载体323.3万平方米,投资60.7亿元在建132.2万平方米;根据产业未来发展需求,适时开工建设544.5万平方米,有序形成10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产业载体。

当前,青羊区正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载体,为科技创新资源在青羊加速集聚厚植沃土。据统计,目前青羊航空新城在建、已建创新平台共7个,涉及航空工业、工业软件、无人机、传感器、民用机头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2023年11月,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总部落户青羊。

“国创中心是我国国防领域第一家、航空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由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国资委组织、航空工业牵头,联合国内优势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建设。已进入实体化运行新阶段。”其所在的航空国创中心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我国国防领域第一家、航空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将围绕目标特性控制技术、极限性能制造、智能集成及测试三大方向,打造全球前沿科技及航空领域关键技术的重要策源地。

依托国创中心科技创新要素驱动,航空国创中心产业园被期待建设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航空领域创新需求和资源供给地、创新人才聚集地、创新生态示范区。

充分发挥辖区链主企业科技创新优势,早在2020年,青羊区政府与航空工业成飞联合共建成飞·青羊创新中心,探索了航空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其开创的“单透”模式,即成飞公司将科研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抽象为共性技术问题或一般技术需求公开发布,外部企业、科研院校加入联合研究,通过背景“脱敏”,把技术方案或产品向社会转化应用,实现军工技术“拿出去”,推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

同时,青羊区与链主单位航空工业成都所(下称“611所”)合作建设的611·青羊飞行器设计创新协同中心,由611所牵引带动研发协同机构及团队入驻中心,逐步形成研发创新集聚。资料显示,仅仅一年,该中心就签约37家航空产业链企业,不乏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创新中心’就像青羊航空产业发展的最强大脑,引领航空产业的前沿技术创新。”在青羊航空新城管委会有关负责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在青羊航空新城内,高品质的科创空间不断夯实着创新创业成果生长的土壤,高品质的产业载体各自分工又相互协同,让新质生产力在这里聚链成势。

创新生态日臻完善

通过链主和链属的带动和协同,大量航空产业研发机构和关联企业在成都市青羊区三环路以西的42平方公里集聚。青羊区的创新生态也日臻丰富。

青羊航空新城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链主企业引领,大大小小的航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不断汇聚。航空新城已逐步构建起涵盖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整机总装的航空工业研制体系,形成了完备的航空工业创新生态。”

一直与航空工业成飞、611所等多家航空产业链主企业合作的成都飞航智云科技有限公司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其总经理薛令德表示,“链主企业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响应。链主企业对我们的认可度也更高了,业务量增长了30%~50%。”

在平台和项目不断拓展的同时,片区构建了链主牵头,北航、西工大、电子科大等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战略同盟和创新网络。目前,已集聚44个企业技术中心,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同时,科技创新人才也加快流入,青羊航空新城聚集就业人口11.59万人,其中航空产业就业人口3.2万人;累计引育包括院士等高层次人才505名,航空产业高层次人才占比达到69%。

创新生态的日臻完善,推动青羊航空新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青羊区航空新城已集聚市场主体2.61万家,2023年实现总营业收入1749.47亿元,累计招引航空重点配套企业181家,这里已然是成都市航空产业的核心区、国内重要的航空整机产业基地、国际民机大部件研制生产基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系教授、中国民航面向2035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专家组成员李梦认为,青羊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拔尖的航空制造技术、航空工业配套产业链以及航空文化优势。未来将形成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聚集中心和重要增量,加速推动成都及西部地区相关产业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力助推国家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