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管理方式

身为管理者,你是否曾经事无巨细地插手下属的工作,却发现自己忙得团团转,而团队效率和士气却越来越低?

这就是“保姆式”管理的困境。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何摆脱这种管理方式,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01

什么是“保姆式”管理?

在深入探讨如何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保姆式”管理,以及它为何不可取。

“保姆式”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者像保姆一样,事事都要插手,啥都要管。

这种管理方式看似负责,实则害处多多。

1、“保姆式”管理的三大表现

首先,“保姆式”管理者常常事事插手,无论是项目决策、任务分配,还是细节执行,他们都要过问,甚至亲力亲为。

其次,这类管理者往往信心缺失,对下属的工作能力和态度总是心存疑虑。

他们担心下属做不好工作,因此总是忍不住要插手。

最后,“保姆式”管理者容易过度呵护下属,成为团队“婴儿化”的罪魁祸首。

他们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下属,为下属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和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别小看后果,真的很严重

“保姆式”管理看似无微不至,实则后患无穷。

首先,它会导致下属成为“思考的矮子”

由于管理者事事插手,下属无需过多思考就能完成任务,长此以往,下属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逐渐退化。

其次,“保姆式”管理会宠出无责任心的团队。

当管理者对下属的工作大包大揽时,下属很容易产生“这件事与我无关”的心态。

久而久之,团队成员的责任心将逐渐流失,整个团队将变得松散而无战斗力。

最后,“保姆式”管理还会让团队士气低迷、干劲不再。

当管理者过度呵护下属时,下属会失去挑战和成长的机会。

长期缺乏挑战和成就感的工作环境将让团队成员逐渐失去动力和激情,整个团队的活力也将随之消失。

由此可见,“保姆式”管理对团队和个人成长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02

“保姆”下岗,“教练”上线

为了摆脱“保姆式”管理的困境,管理者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保姆”转变为“教练”。

1、转变你的“管理观”

要从“保姆式”管理转变为“教练式”管理,首先需要转变管理者的“管理观”。

管理者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是事事亲力亲为的执行者,而是团队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他们要学会分摊任务,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扛下所有责任。

同时,管理者要允许下属犯错,因为成长必经之路就是不断尝试和犯错。

当下属犯错时,你要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并帮助他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实现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放权前的“灵魂三问”

在实现观念转变后,紧接着,管理者在放权前需要深思熟虑,管理者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们称之为“灵魂三问”:

首先,我们要自问:“这活儿能放手吗?”

这就涉及到对任务性质与难度的深入分析,以此来判断下属是否具备独立完成的实力。

如果任务错综复杂或是关键环节,我们可以考虑将其拆解,或者为下属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援。

进而,我们要思考:“小伙伴们准备好了吗?”

这就需要全面评估团队成员的能力、经验和心态。

一旦他们展现出对任务的渴望与充分准备,那便是放权的最佳时机。

倘若他们仍心存疑虑或准备不足,前期的培训或辅导工作得做足。

最后,为了预防放权后的混乱,我们还需拷问自己:“如何确保放权后不乱套?”

为此,建立明晰的责任、权力和沟通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让每个属都清楚自己的权责边界,了解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向上级反馈和协调资源。

同时,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也是保障放权后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放权不是“放羊”,原则要牢记

放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有原则地进行。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则:

(1)划出红线:

明确哪些事情是下属可以自主决定的,哪些事情需要向上级汇报或请示。

这样既能保证下属的自主权,又能避免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2)看人下菜碟:

授权要看对象。对于不同能力和特点的下属,要给予不同程度的授权。

比如对于新手或能力较弱的下属,可以先从简单的任务开始授权,并逐步增加难度和责任;

而对于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下属,则可以给予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双无人员暂不授权:对于无责任心和无能力的下属,暂不授权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需要先通过培训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感,然后再考虑授权的问题。

有才无德者需紧盯:对于有能力但缺乏道德约束的下属,授权时需要格外小心。

他们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团队或公司的利益。

因此,在授权的同时要加强监督和约束,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规范和道德标准。

德才兼备者大胆放权:对于既有能力又有道德的下属,管理者应该大胆放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这样不仅能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还能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如何成为出色的“教练”

在完成了从“保姆”到“教练”的角色转变后,管理者还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教练”技巧。以下是一些建议:

1、指点迷津,但不越俎代庖。

作为教练式的管理者,你应该为下属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但是,你不能直接替他们完成任务或者做出决策

传经验、教方法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下属在实践中去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从而真正成长和进步。

2、及时点赞,也及时指正。

当下属得进步或者做出正确决策时,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当他们出现错误或者偏离方向时,你也要及时指出并给出建议。

这样不仅能够激励下属继续努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3、定期评估,让下属清楚自己的斤两。

通过定期评估,你可以让下属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同时也可以为你提供更全面的团队信息,帮助你更好地进行人员配置和任务分配。

✎写在最后

“保姆式”管理已经过时了,“教练式”管理才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作为管理者,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练”,引领团队成员不断前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