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李博)记者从5月22日举行的《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将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领域突破,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先行启动区、六环高线公园等重大绿化项目年底前实现开工,打造高品质绿色游憩体系。

构建市民身边的花园场景

北京市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绿色空间与建筑空间、市政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滨水空间等功能融合,力争打造像环路“月季项链”、元大都“海棠花溪”一样的城绿融合典范,改善区域整体环境品质。北京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夏翊介绍,围绕首都生态屏障打造,塑造首都大山大水格局和四季特征。重点推动燕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太行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南部环京绿带建设、潮白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项目,勾勒多彩的城市生态底色。

北京因地制宜实施造林绿化及公园绿地建设1.8万亩,重点建设海淀宝山休闲公园、宋庄文化创意公园等项目,植入花园式场景,提升周边区域生机活力;实施朝阳、大兴等15个重点区域景观生态林项目,完善绿隔地区和重要通风廊道生态结构,形成大尺度集中连片的生态绿地。

“我们将发挥绿道在花园城市建设中骨架脉络作用,重点推进中轴线、长安街延长线绿道,一绿城市公园环绿道、二绿郊野公园环绿道等市级品牌绿道,加强绿道服务设施精细化配套,探索政府监管、公司化管理、专业化运营的多元建设与运行维护机制,提升市民慢行体验。”夏翊说。

北京将结合城市更新,选取南北中轴、三山五园地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整合老旧小区街区改造、架空线入地、城市家具优化、建筑外立面改造、立体绿化、社区绿道等,统筹推进花园城市示范街(片)区建设,构建市民身边的花园场景,打造花园城市示范片区。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花园城市建设

“我们将花园城市建设作为城市更新工作目标之一,推动城市生态修复,实现了花园住区、花园街道、花园商圈、花园工厂、花园公共服务设施等8类花园场景与城市更新居住类、产业类、设施类、公共空间类和区域综合类等五大类12项工作内容充分融合衔接。”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马綮鸿介绍。

北京在平房、老旧小区改造中推进住宅节能改造,合理利用闲置资源,花园式布局小区公共空间,提升院落绿化水平;在老旧低效楼宇改造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办公楼外立面布置垂直绿化和设置屋顶花园,营造多元人性化的花园办公环境;在公服设施改造中,鼓励设施开放化、花园式改造,在学校、医院等区域提倡布局绿化空间,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我们将城市滨水空间和绿色空间改造提升作为城市更新工作的重中之重,编制年度计划项目清单和示范项目清单,推动项目落地。”马綮鸿说,“我们出台城市更新改造创新政策,助力花园城市建设。梳理城市更新改革创新清单,出台老旧小区、老旧厂房、滨水空间、园林绿化等改造建设技术导则,为明确改造设计标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级,补齐配套短板,增强城市绿色发展活力提供支持。”

马綮鸿表示,还将推动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花园城市建设。

已打造184处“美丽庭院”

2024年,北京围绕256个重点区域,24条重要道路,15条重要铁路及其沿线两侧可视范围,持续提升道路清扫保洁水平、园林绿地品质、道路(铁路)及其附属设施管理水平,规范城市家具设置、广告牌匾标识设置、车辆停放和施工工地管理,治理占道经营、河道及沿岸、农地农田,清脏治乱、增绿提质、降尘控污,形成可视化成果。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李如刚介绍,2023年北京启动新一轮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陆续打造了钟楼湾胡同、西草市街、烂漫胡同、柳荫街等精品宜居街巷,内务部街27号院、东铁匠胡同甲15号院等184处“美丽庭院”。通过统筹胡同街巷和院落整体改造,进一步展现具有老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胡同肌理和城市公共空间。

北京还开展城市家具精细化规范治理,对设置完成的城市家具赋予“城市码”,城市家具产权单位可根据“城市码”制作安装身份标识,同时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今年以来,北京推进了35条道路“多杆合一”治理,拆除阻车桩2948根,拆除护栏56.2公里,新改扩建、大修道路采用绿化隔离等方式逐步替代护栏,治理人行步道坑洼问题480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