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普通农民福青,在生命最后数年里,用毛笔在家中的墙壁上留下密密麻麻的人生印记。从房屋建造到农作物生长,无一不被他细腻入微地记录下来。

80岁出书的杨本芬在《秋园》自序中写道:“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

在当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老人身上,以文字记录他们的人生故事。老年人回忆录写作行业逐渐受关注,但此类写作难以规模化,同时有需求的老年人或家庭也面临写作门槛高、精力财力不足等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生命都是一本书

老年人期待被聆听、被记录

老年人拥有曲折波澜的人生,却鲜少有人愿意聆听他们的故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开始关注老年人,帮助他们留下生命的印记。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精彩的书。但很多人的故事被遗忘在岁月的长河中。”回忆录制作者赵宇希称,外公去世后,他才发现对这位养育自己的长辈一无所知。“我总是在接受他对我的关怀和爱,但对他了解不多。这是非常大的遗憾。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我希望能把他的经历记录下来。”赵宇希萌生了帮老年人记录人生的想法。2021年,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成都开了公司,现在已为二三十位老人撰写了回忆录。

来自安徽的自由撰稿人花岸也对老年人有一种深深的亲近感,通过一个偶然的约稿机会,她开始为老年人写回忆录。作为留守儿童,花岸被老人们带大,懂得老年人那无处诉说的孤独:“我奶奶意外去世后,我就回到老家,一边码字工作,一边和82岁的爷爷聊天。雨天一起喝茶,晴天一起给庄稼除草、施肥,住了一个多月,直到他心情好一点才离开。”她感觉到老年人很期待有人聆听他们的故事,“长辈其实很想跟你说说过去的事,但又怕后辈会嫌唠叨说教”。

赵宇希也认为给老年人写回忆录需要耐心和细致。“这是一个耗费时间的工作。跟老人第一次见面,我们会大致了解一下他的生平经历,确定老人回忆录的主题。写之前,需要对老人多次深入采访,了解更多主要故事的细节、人生高光时刻等。然后再根据老人口述整理素材、推敲撰稿,大概耗时一个半月,最终整理成几万字成稿。”赵宇希说,回忆录除了老人的人生故事,还一定要穿插时代背景,才能让现在的人读懂老人当时的各种人生选择。

赵宇希正在给越来越多的老人记录下他们的人生轨迹,比如,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战士。“他从河南老家出发参军,一路走过陕西、甘肃、四川等地,足迹遍布半个中国。最终,他放弃了成都和西安相对安逸的生活,前往甘孜工作,加入当地建设中。”赵宇希感慨:之前总觉得历史离自己很遥远,但如果接触到一个活生生的人,讲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给人的感触绝对是不一样的。他感觉每一次帮助老年人完成一本回忆录,就是陪他们穿越了时空,再次走完了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后代为老人留存记忆

重新认识亲人,记载家族历史

对70岁的董老先生来说,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留存到回忆录中,是一个萌生多年的心愿。他尝试自己动手,用笔和纸整理记忆,花了很长时间,但内容像流水账一样,自己也觉得乏味。后来,董老先生的儿子董红伟主动伸出援手,帮助父亲完成心愿。

董红伟在南京忙自己的事业,一直没有太在意父亲想写回忆录的事情。他遗憾地说道:“以前我觉得他是我父亲,很畏惧其严厉,现在觉得他是老年人,从未真正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他,没有去观察他、理解他,阅读他从小到老的人生过程。”

通过父亲的回忆,董红伟逐渐理解了他为何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是因父亲也未真正体验过父爱。董老先生母亲去世早,小时候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一年中和自己的父亲相见的时间屈指可数。董红伟称,通过父亲的往事,他开始明白父亲的不善表达和严厉中其实也有很多对家人的爱。“考虑到家人都在农村,父亲换了三次工作,每次都是为了离家人近一点。他不止一次为了家人重新开始自己的职业,这很感染我。”

董红伟还在与父亲交谈中发掘出了许多家族历史:“我的爷爷、外公和外婆,以及外婆家祖上,都是开中药铺的。整个家族分散在蜿蜒的大运河沿岸城镇和乡村,以药业为生。有人在医院行医,有人开药房,有人于卫生系统任职。”董红伟与出版界的朋友分享了这些故事,大家对沿大运河药行故事、抗战年代的医药家族传奇都很感兴趣。在出版社朋友的建议下,他借助父亲的回忆录,以家族历史为蓝本,穿插虚构元素,创作了长篇小说《云边之河》,该作即将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红伟在网络分享父亲的回忆录。)

想留下人生故事的人还有很多。90岁的周泽林老先生也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东西,当家人询问时,他说想把以前的一些事情写下来,分享给大家。

“我姥爷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学的是建筑专业。回国后,作为湖南人的他,却选择了支援边疆建设。我的姥姥是医生,他们一起为新疆建设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周泽林的外孙徐先生说,家人们觉得写回忆录很有意思,就帮老人实现这个心愿。“姥爷讲述往事,妈妈和姨妈帮他记录下来,她们不熟悉电脑操作,就把内容转述给在北京的妹妹整理成文字。我再添加一些老照片进行排版,最终制作成电子文档。这个过程相当复杂,花了我们近两个月的时间。”

董红伟感慨地说:“回忆录,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能够记载个人历史和家族历史,了解自己从哪里来,以及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联。老人的人生故事被记载下来,会成为后代人的宝贵财富。”

有门槛,耗费精力

代写回忆录兴起

董红伟称,借由回忆录,他和父亲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如今,父亲的朋友也纷纷委托董红伟帮忙写回忆录。“现在老人们聚会方式变了,以前是喝点小酒,现在大家更多地畅谈往事,这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比以前更丰富了。写回忆录所得到的东西,远比带老人出国旅游一趟、给老人买一部新手机的意义大得多。”

通过给父亲写回忆录,董红伟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财力。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父亲的故事,发现不少人有帮父母写回忆录的愿望,但苦于缺乏写作技能。做过记者的董红伟感叹写回忆录其实很有门槛:“回忆录需要写作的专业技巧。不然,很容易成为流水账。”他还称,给老人写回忆录还有不少费精力的事儿,比如,老人记忆力下降导致很多细节追溯难等。

董红伟决定完成父亲的回忆录后,通过线上分享的方式,讲解一些采访、写作技巧,以帮更多人实现为亲人“留存记忆”的愿望。

赵宇希和花岸认为,代写回忆录行业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会越来越受关注。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更多老年人会寻求精神上的支持,需要别人聆听其精彩的人生故事。“回忆是老年人生活很大的安慰,会有更多人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录。”

目前,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写作者从事代写回忆录工作。好的写作者,需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耐心和责任感。写作者一般应老人需求,展开数天采访,半个月至一个月成稿,按字数收费,一部几万字的代写回忆录费用为两三万元,字数越多,费用越高。因为费用高、出版难度大,绝大多数回忆录不追求正式出版成书,只作为家人记忆留存。

不过,这种写作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从采访到成稿常常花费一个月时间,代写产业难以规模化发展等。有的机构则尝试开发AI写作回忆录,以求抓住商机。但花岸认为,AI不能替代互动的温度,文稿也不能呈现人物的灵魂。“比起成稿本身,很多老人其实期待的是能有人与他互动、听他倾诉。”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数据显示,许多老年人需要精神关怀。人生回忆录,或许能慰藉他们的心灵。近年来,为了帮既不会写作又没钱请人代写的老年人留下人生故事,很多志愿者组织发起给社区老人、养老院老人撰写回忆录的项目,给他们带去心灵的抚慰。

正如董红伟所说,帮助老人留下生命轨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用故事抵抗遗忘,“平凡的人生值得被看见。”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 记者师文静 实习生 李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