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在诸多告别里,最成功的案例,与你有关,我以告别适应了你”“世界明亮,草原明亮,每个人的眼睛,都是新鲜喜悦的”“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

一千位观众,就有一千种《我的阿勒泰》!近日,由滕丛丛导演,大鹏监制,马伊琍、周依然、于适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中央广电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产生了一系列的热点效应。网剧一上线便霸屏各大社交媒体,同步带动了原著同名散文集的热销。有数据显示,5月7日至9日,《我的阿勒泰》一书在该平台上的日均订单量环比电视剧开播前提升718%。新疆阿勒泰地区旅游开始升温,“我的阿勒泰新疆宣传片”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李娟优美的文笔、极具画面感的叙述语言,与剧集“原生HDR”拍摄制作、4K超高清拍摄水准的工艺流程互相成就——不仅真实还原新疆阿勒泰地区优美壮阔的自然风光,也让文字中关于遥远边地的想象变得真实可触。那些朴素而优秀的文字,变成了直入云端的雪山、茂密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羊、肆意奔跑的马和突然闯入文秀生活中的巴太……那些明净纯粹的生命力透过影像画面跃然而出的清丽感,让“阿勒泰”美学风刮进影视圈,散文影视化改编能否再掀一股新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走进《我的阿勒泰》

搭载网剧便车,打开文学世界的“万花筒”

剧集《我的阿勒泰》改编自花城出版社出版、花城文学院签约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新疆文旅厅、新疆阿勒泰文旅局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爱奇艺出品,儒意影业、他城影业、万达影业、花城出版社联合出品,他城影业、有笑场次、爱奇艺灿然工作室联合制作,大鹏监制,滕丛丛导演,滕丛丛、彭奕宁编剧,齐康、蔡月婷任总制片人,张硕任制片人,马伊琍、周依然、于适领衔主演,黄晓娟、阿力木江·吐鲁逊拜克、阿丽玛、海拉提·哈木主演。

剧集只有8集,被圈内称为“迷你电视剧”,豆瓣评分8.7分。作为一部长销十余年的经典散文作品,《我的阿勒泰》自影视化以来备受各界关注: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资助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精品项目,在今年举办的戛纳电视剧节中,《我的阿勒泰》成为脱颖而出的“黑马”,顺利入围最佳长剧集竞赛单元,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的长篇华语剧集。

该剧在刚刚过去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完成亚洲首映,获得广泛好评。首映现场,导演、编剧滕丛丛,总制片人齐康,演员马伊琍,摄影指导刘懿增,声音指导张楠,作曲高小阳出席活动并在映后环节分享创作感受。滕丛丛评价该剧的创作过程是“理想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相遇”。她说:“时代一直在往前走,我们有一些责任让思想、灵魂、看世界的角度走得稍微比观众远一点,这样你拍出来的作品才值得观众去花生命当中的几百分钟,去看一点不一样的故事。这是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意义之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演、编剧滕丛丛。

《我的阿勒泰》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取景拍摄,当地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成为了这部作品的独特标签。演员马伊琍在谈及阿勒泰壮美景色时评价道:“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说那个地方有多美,任何机械的镜头都没法记录那个地方的美,因为它的美是跟空气、呼吸、湿度还有当地的草、牛、羊、马、人结合在一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伊琍。

马伊琍说,“我觉得在阿勒泰的两个月像做了一场美梦,我希望大家有机会都可以远离尘嚣,去那边做梦。” 这是一句真挚之言,如剧里所呈现的画质、故事风格一样,让书迷外的普通观众也对阿勒泰产生了好奇。很多人通过《我的阿勒泰》的影视化改编,了解到当散文之美被可视化,打开的不仅仅是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中的“隐秘”疆域,还有语言之美的“万花筒”。

2

发现新疆之美

散文影视化,让更多美跃然荧屏之上

《我的阿勒泰》讲述了生长在新疆阿勒泰的汉族少女李文秀一心在大城市中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被迫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相依为命,在结识哈萨克少年巴太之后,渐渐发现了当地之美。

剧集的火爆出圈也与这个“发现了当地之美”有关。文学圈将它称为作家的文学地标,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学地标——路遥之于陕北、沈从文之于湘西、刘亮程之于沙湾、李娟之于阿勒泰,文字的内核精粹是一方水土给予的。这份养分不仅能够滋养作家产生文学,一样哺育了电影、电视人,造就了优秀的影视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当年沈从文同名小说《边城》被改编成为电影一样,作家用细腻的语言艺术,叙写了家乡的疆域美,记录下了久违的人文之景,成为镜头下耐人寻味的影视作品。这些元素,《我的阿勒泰》同样具备。作者李娟生于新疆,大部分时间在新疆长大,又善于用文字去表达她对于“故乡”的怀念。城市化的进程飞速运转,很多人背井离乡谋求发展,故乡渐行渐远,但浓稠的记忆挥之不去,不管走多远,我们与故乡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我们本能会对故乡心怀感恩与怀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董磊明在中国村庄做过一个田野调查,他发现: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故乡永远是灵魂的安身之地。长大成人之后的喜悦,是故乡的深厚和温度带来的。其实中国的乡村,“附近”感并未消失,其生活世界保持着极强的生命活力。

这种生命活力在李娟的文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朴实、明亮、治愈、清新、幽默,是李娟创作风格的关键词。在《我的阿勒泰》一书中,李娟以细腻明亮的笔触全景式记录北疆边地种种美好闪光的时刻,围绕母亲、外婆及“我”一家人在北疆阿勒泰牧业地区的阿克哈拉村和喀吾图的乡居生活,展现了游牧民族深远丰富的生存景观,成为许多读者认识新疆、认识阿勒泰的一扇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集以生长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和开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的生活轨迹为主线,生动讲述了她们与哈萨克族牧民在平凡但欢乐的生活中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央视新闻报道称,剧集《我的阿勒泰》真实再现了牧场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融,守望相助。风格质朴清新,人物鲜活,生活气息浓郁”。

李娟曾在作品第四版自序里写道:“我写下的故事曾让无数读者向往。其实最最向往的是我自己——我曾经多么渴望自己真的就是那样一个姑娘啊,任性,光明,从容,欢乐。”

“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最真实的模样刻画出来、表现出来,正是当下我们所缺失的。”出版人李远谋说,“尽管《我的阿勒泰》是一部散文作品,但其中充满了生动活泼的角色和富有幽默感的情节,特别是游牧精神所带来的轻松氛围,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作家李娟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展现了一个纯净和广阔的世界。她的文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很容易让人共情,这种共情和感染力正是当前影视作品所迫切需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走入影视世界

影视诗意化,让表达回归生活

谈及文学过于遥远,但它揭示的是这个文艺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源自于文化寻根填补心灵缺失的需要。就近而言,影视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当下的艺术,是一种建立在当代物质技术水平基础上的实体文化。它的起承转合,它的更新换代与变迁反映的是当代人思想动态的细微变化。李远谋说,这是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新媒介时代到来,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着眼于为生活立心的影视文化迎来了新的复兴,但这种复兴不是无源之水,它可以从诸如音乐、美术、戏剧乃至小说、散文、诗歌等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中获得创意创造的活水。

李娟散文文字美学让日常生活化叙事更加艺术化。在李娟笔下的阿勒泰世界里,“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白云底下,绿水边,青山侧,辽阔草原几处闲宅,闲身入红尘,昼夜交替,可追日月星辰。在阿勒泰的山顶上,在呼啸而过的风里,她慢慢地走路,无边无际地出神,她说,“世界这么大……但有时又会想到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便忍不住落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新疆阿勒泰地区壮美的景致和捕捉演员细腻的情绪,电视剧采用4K超高清拍摄。散文文本自由阔达的游牧精神、积极幽默的生活态度与剧集情节的质朴疗愈遥相呼应;李娟优美的文笔、极具画面感的叙述语言,与剧集“原生HDR”拍摄制作、4K超高清拍摄水准的工艺流程互相成就,不仅真实还原了疆阿勒泰地区优美壮阔的自然风光,也让文字中关于遥远边地的想象变得真实可触。

李娟系列图书责任编辑、策划编辑文珍在看过剧集之后表示:“剧版《我的阿勒泰》的画面,让我这个新疆人看得心潮澎湃。北疆草原的日常风景,是我童年里时常去游玩的地方。一帧一帧美好的风景、美好的画面曾经是日常中的习焉不察,现在竟然能在荧屏上回味。阿勒泰森林里高壮的松树、葱茏的远山、绿茸茸的草坪,五六月份开满黄色花朵和紫色花朵的草原——新疆的碱性土壤上才开这样颜色的小花,实乃北疆风景的写真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勒泰”美学风能够顺利刮进影视圈,还与传统文艺出版社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不无关系。“李娟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坚韧的力量,趣致里有朴素透彻的生命哲学而广受好评。希望借助全新的合作模式,将优秀且难改的纯文学作品改编成优秀的影视作品,让文学的生命力得已延展,将新疆美好的生活图景展现给更多的人,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如是表示。

当下文学与影视的互动转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着更深层次的IP运营和类型多样化发展,并更加注重文化价值的传递。当下已有多个“文学+影视”互动转化的成功案例,如《大明王朝》《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小欢喜》《坚如磐石》等。未来花城出版社希望推动更多具有深厚文学价值的作品成为影视改编的优质母本,促进文学与影视IP的进一步互动,让文学产生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链接——《我的阿勒泰》特约影评

散文改剧有难度,编织成完整故事主线是编剧能力的体现。用李文秀“观察生活”的准作家视角深入阿勒泰的生活,语言中不失跳跃俏皮,有着作者丰富独特的生活感触。文本向视听转化,宛若油画般涂抹着哈萨克族生存面貌、民俗和代际,看到传统的消融,新一代游牧民的改变,当然还有民族融合,所有纬度层次分明。李文秀游走在两个地区/文化之间,由陌生到熟悉,在其中创造了属于她的空间。美中不足的是后两集有些操之过急,起码有两个配角人设转变突兀,被强行赋予了功能性,如若解决这个问题就完美了。
——大奇特(Grinch) ,知名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原著散文的文学性太强,改成剧集挑战不小,幸而没太丢失文字的韵味。游牧民族的生活基调、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要直面的问题,层层递进。大银幕看前三集,阿勒泰夏季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实拍再现,草原蓝天和牧民生活的对照,视觉冲击和其他国产剧比,显然高一档。几个主角的塑造都还不错。于适演的哈萨克族男主巴太,朝气、质朴,有种狂野的魅力,能让人感受到他的生命力。
——徐若风,知名影评人

读李娟散文的时候,很喜欢,常觉得朴素美好得不真实;而看剧的时候,倒觉得真实得很美好。生活当然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情感线也是串起散文改编的必要把手;真正动人的是,对所有人的尊重、理解,像原著描写的一样,没有分别心自然地去交流。视听很好、技术很好、演得很好,天高云淡羊肥马壮,让人觉得,真善美还那么有价值。
——顿河,编剧、制片人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傅圆媛 刘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