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如果要问,养孩子,哪一关最难过?

那么,答案一定是青春期。

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在经济和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照顾,但在精神上已经开始脱离父母的掌控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失控感就好像隐藏的“定时炸弹”,不知道哪天会爆发。

  • 以前一点小事都爱和我分享,现在回家就关上门刻意躲着我;

  • 小时候那么听话懂事,怎么现在动不动就顶嘴,处处跟自己对着干。

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都开始头疼,本来乖巧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一到青春期,就性情大变,稍有不慎,家里就会气氛不同以往。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如何与他们沟通及相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最大的误区

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说:“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矛盾情绪的过渡阶段,是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生理上开始成熟,进入了身体的第二发育期。很多孩子的身高和视线,都能与成年人对视了。这种身体变化,会让他们感知到自己“我长大了,成熟了”。

可是,自我意识萌生的孩子,与还未跟上变化的家长,由情况认识的“差距”、沟通的不顺畅,进而导致矛盾随时一触即发。

电视剧《大考》里,就有这样一段剧情:儿子吴家俊喜欢动漫和二次元,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参加艺考,进入动画学院。可妈妈董碧华坚决不同意,特意辞职在家盯着儿子学习,甚至拆了儿子房间的门锁,只为随时监督他的状态。

有一回,董碧华在陪儿子学习时睡着了,儿子就偷偷地画起自己的参赛作品,不料被醒来的她抓个正着。她大发雷霆,即使儿子百般恳求,仍然毫不犹豫地毁了这幅花费儿子数月心血的参赛作品。

面对被毁的画作,儿子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对着妈妈大喊:

  • “你是不是有病啊?”

  • “你真是太恶毒了,你连后妈都不如!”

  • “以后我考得远远的,再也不要看到你,我要离开这个家!”

董碧华气急败坏,狠狠地抽了儿子一个耳光。而吴家俊也不甘示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这段剧情多么眼熟,不正是生活中很多家长和孩子间不断发生的场景吗?

有的卸掉孩子卧室的门,或者在家里安装监控,随时随地观察孩子动向;有的偷偷翻阅孩子的日记,查看手机中的聊天记录,探寻不对的“苗头”,想要将一切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中;有的言语输出,试图让孩子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走回自己设想的“光明大道”。

然而,让亲子关系走向冰点的导火索,正是那句“我是为了你好”。

不对等的沟通、“较劲”的交流方式,容易会出现父母埋怨孩子不听管教,孩子厌烦父母管得太多的情况,这像两个同极相对的磁铁,始终无人退让,只会同极相斥、两败俱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闭嘴是标配

避免过多的唠叨和指责

李玫瑾教授谈到青春期抚养时曾说:“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

高高在上的说教、一味的指责、无穷无尽的唠叨,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