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夏日

暑雨初晴夏日凉,荷风竹影自生光。

楝花飘彻江村路,时有蜻蜓点水香。

首句“暑雨初晴夏日凉”,通过“暑雨4首七绝写夏日江南美景,令人心醉神迷。楝花江村路,蜻蜓点水香初晴”交代了背景,夏日的雨后初晴带来了凉爽的气息,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舒适的基调。

接着,“荷风竹影自生光”进一步描绘了夏日的美景。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而竹影在日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了夏日特有的景物,还通过“风”、“影”、“光”等词汇,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生命力。

第三句“楝花飘彻江村路”,将读者的视线从荷塘和竹林引向了远处的江村路。楝花飘落,铺满了江村的小路,增添了一抹宁静而美丽的风景。这里的“飘彻”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楝花随风飘散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夏日微风的存在。

最后一句“时有蜻蜓点水香”,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蜻蜓在水面上轻轻一点,仿佛带来了荷花的香气。这里的“香”字,不仅指荷花的香气,还象征着夏日的美好和宁静。整首诗以蜻蜓点水的细节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日雨后的荷塘、竹林、江村路和蜻蜓等景物,展现了一个清新、宁静、美丽的夏日画面。诗中的每一个词汇都充满了生命力,让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夏日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午后

雨馀小院绿阴中,风过墙花迷蝶踪。

茗碗香炉消永日,午窗闲看碧纱笼。

首句“雨馀小院绿阴中”,描绘了雨后的景象。雨水滋润后的小院,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这里的“绿阴中”不仅描绘了小院的景色,也暗含了雨后的清新和凉爽。

接下来,“风过墙花迷蝶踪”,进一步描绘了风中的花园。微风吹过墙头,吹动花朵,使得蝴蝶在其中迷失了方向。这里的“迷蝶踪”形象地描绘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追逐嬉戏的场景,也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第三句“茗碗香炉消永日”,则描绘了诗人午后的悠闲生活。他手捧茗碗,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香烟伴随着茶香,消磨着漫长的午后时光。这里的“茗碗香炉”不仅是诗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内心宁静、闲适的象征。

最后一句“午窗闲看碧纱笼”,则将视线转向了窗外的景色。诗人坐在午后的窗边,悠闲地看着窗外被碧纱笼罩的景色。这里的“碧纱笼”既指窗外的景物被轻纱般的阳光笼罩,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整首诗通过描绘雨后的小院、风中的花园、茗碗香炉和窗外的景色,展现了一个宁静悠闲的午后时光。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生活的韵味,让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生活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踏青

黄昏烟雨藕花围,绿树人家半掩扉。

十里平湖芳草路,一声柔橹载春归。

首句“黄昏烟雨藕花围”,以黄昏的烟雨为背景,描绘了藕花被细雨笼罩的景象。藕花象征着春日的生机和美丽,而烟雨则增添了一种朦胧而浪漫的氛围。

接下来,“绿树人家半掩扉”,进一步描绘了踏青途中的乡村景象。绿树环绕的村落里,人家的门扉半掩,仿佛欢迎着踏青的游客。这样的描绘充满了乡村的宁静和亲切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踏青时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第三句“十里平湖芳草路”,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更远的景色。十里平湖上,芳草萋萋,形成了一条美丽的道路。这里的“十里”和“芳草路”都强调了景色的广阔和美丽,同时也暗示了踏青路途的愉悦和轻松。

最后一句“一声柔橹载春归”,则是以动态的描绘结束全诗。柔橹轻摇,载着春日的美丽和游客的欢声笑语,缓缓归去。这里的“柔橹”和“载春归”都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意义,既表达了作者对春日美景的留恋,也暗示了踏青活动的结束和美好回忆的留存。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日踏青的美景和愉悦的心情。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生活的气息,让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踏青的乐趣和春日的美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禅榻落花

香消金谷几番风,晓日春残万点红。

禅榻落花浑是梦,南华苦海两樊笼。

首句“香消金谷几番风”,以“金谷”指代富贵之地,暗示着曾经的繁华已逝,如同花朵在风中消散,只留下一缕余香。这里的“几番风”不仅指自然界的风,也象征着人生中的变迁和无常。

次句“晓日春残万点红”,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残景。早晨的阳光照耀下,春天即将过去,万点红花显得愈发鲜艳,但同时也预示着春天的结束。这种“春残”的景象,既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接下来,“禅榻落花浑是梦”,将落花与禅榻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如梦的感慨。在禅榻上静坐,看着落花飘落在地,仿佛一切繁华和变迁都只是一场梦。这种超脱尘世纷扰、静观世事的态度,正是禅宗所追求的境界。

最后一句“南华苦海两樊笼”,则进一步强调了禅悟的重要性。南华指的是庄子的《南华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而“苦海”则是佛教中用来比喻人生烦恼和苦难的象征。作者认为,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了对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超脱之道。而“两樊笼”则形象地表达了这种超脱之道如同牢笼一般,需要我们去突破和超越。

整首诗通过落花和禅榻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如梦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强调了禅悟的重要性。这种超脱尘世纷扰、静观世事的态度,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