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金家饲养着三头骡子,黄黄喜欢老金给它梳毛。
  杜卓滨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导演王潮歌将峨眉山背夫融进实景演艺作品《只有峨眉山》中。
  图据峨眉山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日来,峨眉山骡子负重爬山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视频截图

近日,峨眉山骡子负重爬山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人们在对骡子表达关切的同时,追问峨眉山景区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动物,“何况是给人帮忙的动物。”
  对此,峨眉山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已加强管理,并请专家结合峨眉山特点,分析峨眉山骡子的载货能力,对骡子运货限重,“每头骡子单次运输不得超过150斤,进一步关爱、保护动物。”同时,景区称,人力、畜力等运输物资的方式已经在峨眉山持续了上千年,现阶段还难以完全弃用。
  面对限重的建议,峨眉山万年村骡队牵头人老金十分赞成。在峨眉山从事骡队运输22年的他,认为管委会此举与骡队平时的行为并不冲突,“都是为了保护骡子。网友之前发布的视频其实有很大部分被误解了,骡子是我们重要的运输工具,可以说我们十分爱惜骡子。”

骡队牵头人:
骡子不就是帮人驮运物资的吗?

44岁的老金,2002年开始从事骡队运输,先后喂养过十余头骡子,当前饲养着三头。
  在无数网友质疑骡子受到不友好对待之初,老金心里只惦记着连日的阴雨何时能停,他要找一个晴朗的日子,召集骡友,尽快将游客“五一”假期产生的生活垃圾运下山去,同时将游客们消耗掉的生活物资补齐。“完全没想到有人会纠结骡子驮东西这件事,一直到管委会的人找到我,要求暂停骡队的商业运输,配合管委会排查骡子的安全。”老金困惑道:“骡子这个物种的产生不就是帮助人驮运物资的吗?”
  管委会找到老金时,“骡子负重上峨眉”话题已经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留言数万条。为此,景区管委会多次针对质疑进行回应,还对骡队提出限重150斤的要求。
  管委会的回应,是基于对骡队的调查。老金告诉记者,峨眉山从事商业运输的骡子几乎都在万年村,总共近40匹,“非商业运输的骡子就多了,很多村民为了自己生活方便,也会养骡子,给家里运输物资。”
  而网友们热议的骡子,便是村民们自己使用的,非商业运输用。“它的主人在山上开了个店铺,运输的东西就是点生活物资,最多百来斤,完全没网友们说的那么多。”老金称,视频里面看着多,是因为骡子驮的卫生纸、方便面、蔬菜、油、饮用水等货物堆头大,“其实重量不重,(骡子)看着很恼火是因为淋了雨,状态不好,外加石板路打滑。”

骡子正值壮年
下雨、节假日骡队都不会开工

运输工作暂停后,老金为了让自己所饲养的三头骡子保持运输能力,每天都会带着骡子在空地上跑动。
  “这两天除了村民自己运输家用物资外,商用骡子都暂停了,山上的垃圾和缺少的物资都没骡子运。”5月20日中午,记者来到老金家时,他所饲养的三头骡子,只有一头在棚里咀嚼着饲料,另外两头在骡棚下面的草地上撒着欢。
  “白色那个叫青骡,这是黄黄,吃饭的是小毛。”老金介绍,骡队里的骡子和他这三头差不多,都是7岁左右,“正值壮年,在峨眉山这种山路上运货,驮个200斤完全没问题,景区限重150斤,也是很合理的。”
  三头骡子都十分壮硕,青骡皮毛呈白色,较为活泼,见有人到访,不停地在空地上奔跑。黄黄除嘴部白色以外,通体深黄,喜欢老金给它梳毛。小毛食量较大,采访过程中,一直待在骡棚里面吃东西。
  在老金看来,骡子就是家里的宝贝,“平均每头值3万元左右,每天开销50元左右,饲料都是大豆饼、玉米粉、麦麸、干草,隔三差五还会喂青草,换换口味。”
  老金介绍,下雨、节假日、周末,骡队都不会开工,“下雨担心骡子感冒,节假日和周末游客太多了,道路拥挤,存在安全隐患。”老金称,一头骡子运三天就必须休息两天,不能连轴转。

管委会回应
现阶段难以完全弃用畜力运输

暂停运输工作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当记者询问山上的垃圾如何清理、山上所需物资如何补给时,万年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先是苦笑了一下,随后告诉记者:“先缓缓,等管委会研究好办法后,按新的办法处理。”
  管委会先后研究了无人机运输、地轨运输等更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但很明显,短期内不可能实现。
  “同时,受客观条件限制,骡队运输的中山区,现阶段还难以完全弃用人力、畜力运输。”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山区为景区步行登山道,地势陡峭,车辆无法驶入,也无运输机械。
  需要上山的货物,由车辆运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万年寺鞍子口,交付给骡队,骡队从万年寺朝着息心所方向,经初殿、华严顶,到达海拔约1900米的九岭岗。
  “行程长点的,会继续往遇仙寺方向走,一直到海拔约1700米的仙峰寺。”老金告诉记者,单次运输距离大约为15公里,骡子主人需要全程跟着骡子,每天运输一趟,“按限重150斤计算的话,跑一趟,差不多300元。”
  老金介绍,上山的骡子,一般驮菜、米、油、盐、水等生活物资,有建筑需要修整的时候,会运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下山的骡子,驮游客、居民在山上产生的垃圾,“也会有用完的空煤气罐这些,都是看着大、重量轻的东西。”
  “正是这些东西,看上去很容易让游客产生误解,引起大家的讨论。”管委会上述负责人说,峨眉山有着上千年的“背夫传统”,峨眉山的一砖一瓦都是人力、畜力一点点背出来的,“我们在爱护骡子的同时,也可以看到,骡子这种奋力向前的精神,正是劳动者艰苦奋斗、建设事业的缩影。”

“背起整座峨眉山”
背夫背着父母的嘱托、儿女的前程

在老金看来,骡子被压弯了腰的时候并不多,“我们舍不得,骡子是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
  18岁成为背夫,2002年意识到个人运输能力有限,转行干骡子运输的老金这辈子都在峨眉山忙碌着。货物多的时候,一头骡子一个月干10趟,能有个3000块左右的收入。“我们家三头骡子,除去成本后,满足家庭正常开支的同时,能有点积蓄。”老金笑着告诉记者,他有个孩子目前在读大学,老家修了一栋2层高的楼房,“这都是我们用骡子驮出来的,打算再干几年,存点钱,给儿子结婚用。”老金称:“近几年年龄大了,有点拿不下这个工作了。很多时候感觉膝盖有点吃不住。”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与骡队类似,在峨眉山从事运输工作的,还有背夫。他们大多上了岁数,而且多是给山上的居民运输物资。
  在峨眉山当地,人们普遍认为峨眉山上200余座古建筑,都是背夫背出来的,“一代接一代,背起了整座峨眉山,也背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峨眉人。”
  对于背夫传统,峨眉山景区曾进行了挖掘,并记录了背夫罗师傅(化名)的经历。
  今年59岁的罗师傅,16岁拿着毛巾、背上背架,成为了背夫的一员。那是1981年,当年罗师傅所在的报国村(现为报国社区)和邻近的大鹅村,有不少人都在做背夫。
  罗师傅记得,他第一次背的货,是一袋70斤的石灰,和父亲、大哥一起。大哥在前面开路,父亲殿后,没走几百米,罗师傅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背也佝偻起来。
  “把腰直起来!”父亲在身后不停地提醒着,并告诉罗师傅,一旦弯腰,腰会更难负重。自此,罗师傅便挺着腰杆成为了一名背夫,一干就是40余年。
  2017年,一则《峨眉山女背工:为挣钱供儿子读书,她每天负重超1吨,比男工友还背得多!》的消息,让峨眉山背夫这一职业再次引发关注。
  当年,42岁的邓淑芳为了挣钱供儿子读书,从夹江来到峨眉山,成为了一名女背夫,为金顶综合整治二期工程背运建筑材料。“一袋水泥重100斤,邓淑芳的背篼里装了2袋。”据公开报道,邓淑芳每天大约要背10趟,加起来1吨多。
  5月20日下午,记者在观心坡附近的一处小道上碰到两名背负重物的村民,他们正将部分建筑使用的竹材背往景区。两人一前一后,相距数米,背负着满背的物资沿山路行走。当有游客经过时,他们便将背上的货物靠在山岩上,让出路来,方便游客通行。
  此前,导演王潮歌曾将峨眉山背夫融进实景演艺作品《只有峨眉山》中,称:每个人都是一个背夫,背着父母的嘱托、儿女的前程,“背夫背起了整座峨眉山,你也背起了你的整个人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