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句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能够和诸葛亮被放在同一句诗里相提并论,想必刘伯温也绝对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实际上,他非但拥有出色的政治才能,甚至也像诸葛亮一样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传闻他临终之前精准的预测到了自己家族九代之后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聪颖好学 不耻下问

大明宰相刘伯温,本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刘伯温生于元末,是元朝至顺年间的进士。传闻他的出生地南天山乃“万山之巅,独开平壤数十里,号南田福地。”故而钟灵峰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

历史记载刘伯温12岁的时候就考中秀才,14岁进入府学读书,春秋经传皆通习之,学堂的老师都称赞他有过目不忘之才。

二十三岁那年,刘伯温考中进士,按照传统的进程,他就可以被派遣为一方官吏,从此修身齐家治国一展抱负了。

然而,元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年代,它是少数民族政权,对汉人不甚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则,他考上进士的那年,由于元朝统治者的昏庸无度,已然天下大乱,起义军望风而起,按下葫芦起了瓢,朝廷哪顾得上管这些新生的派遣。

如是,刘伯温在家赋闲三年,三年后才被朝廷派遣去做了个八品芝麻小官。

在给元朝当官的日子,刘伯温兢兢业业,尽自己最大所能保护治下的百姓不被氏族豪绅压榨。然而他的力量是十分微小的,尽管很受百姓爱戴,刘伯温的为官之路还是磕磕绊绊的。

横渠先生有一句警世名言,认为学子读书,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时的刘伯温,不要说做到这几点了,就连保护自己不受同僚的陷害都很艰难,心灰意冷之下,他决定辞官不就。

因为他的才能,在之后的数年里,他多次被朝廷征召,又因为元朝的昏聩无能而辞职。

直到至正二十年,刘伯温对元朝彻底的失去了信心,他为自己找了一个新的主人,就是此刻已经揭竿而起逐渐成气候的朱元璋。

活张亮,赛诸葛

至正二十年,刘伯温被朱元璋恭敬万分的请去应天,朱元璋相信他的才能,放手交给他去谋划,而刘伯温也从朱元璋这里看到了一个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数年,刘伯温跟在朱元璋左右不离不弃,帮助他消灭了另外两个起义势力陈友谅和张士诚,随后又消灭了元朝,将元朝的皇族赶到边境线以外很远的地方。

此后,大明王朝建立,太平盛世雏形已现。而这盛世的军功章上,必然有刘伯温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朝建立之初,万事伊始,百废待兴,朱元璋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同时兼任太史令。

很多时候,一个人也许有开乱世的能力,却未必有管理天下的才能,这就是所谓的“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然而,刘伯温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一个全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明初的一团乱麻中,刘伯温能够严明法度、任用贤才,将一切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朱元璋曾过问他关于宰相的任命,他对和自己有仇的李善长赞许不已,对同自己交好的杨宪却并未美言,评价十分客观。

而当朱元璋想让他当宰相时,他也诚实的表示,自己的性格过于嫉恶如仇,恐怕不能胜任这个调度四方的重要职位。

从后世的史料来看,刘伯温的识人能力是十分出色的,几乎百发百中。被他批判过的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尽管都被朱元璋提拔了,最后却都因为一些重大的错误而获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温形容丞相好比一架马车,如果胡惟庸当上了丞相,就会将马车弄翻。事实果然如此。胡惟庸当丞相的时候不但结党营私,在朝野上一言堂,还勾结外地,贩卖情报以此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