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曾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两人的关系一度特别亲密。

曾几何时,蒋介石不仅授予了张学良一级陆军上将的军衔,而且还封他做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

这两个位置,在当时来看,在全国范围内都只屈居于蒋介石之下。

然而结义金兰的两位好兄弟,最终却在民族大义面前却选择了分道扬镳。

尽管当时的蒋介石对张学良恨得咬牙切齿,然而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他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愿戕杀张学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身为义兄的蒋介石,就这样将义弟张学良扣押起来,软禁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1975年,年长张学良14岁的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离世,终年88岁。

按理说,正是因为蒋介石,张学良才身陷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

可听到蒋介石的死讯后,张学良竟没有半分的高兴神色,反而是沉默不语!而在蒋介石的葬礼上,张学良虽然现身,却也是自始至终一言不发。

尽管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死缄默不言,但他还是送来了自己亲手写下的16字挽联。

然而看过挽联上的内容后,蒋经国却大惊失色、面如灰土,那这究竟是所为何故呢?

这还得从两人纠葛半生的恩怨情仇说起了!

◆两次援蒋,张学良登上人生巅峰

民国时期出了很多的传奇人物,比如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便以“四大才女”而著称于世。

不过既能入选“民国四大美男”又能位居“民国四大公子”之列的却唯有张学良一人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人心目中,“少帅”就是张学良的标签,他不仅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而且年少有为,凭借父亲张作霖的权势,他19岁那年便晋升陆军少将。

其实,非同寻常的家世并非张学良成功的唯一因素,而张学良也不是酒囊饭袋,要知道从小侵淫于军营中的他,其实打起仗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年仅20岁的张学良担任了奉军东路军司令。

两年后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张学良更是作为主力军,从山海关一路杀进北平,为张作霖的奉系扩张地盘立下了赫赫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奉系鼎盛时期的到来,年纪轻轻的张学良不仅手握几十万大军,而且他的地盘更是囊括了八省三市,一时风头无两。

虽然有人觉得其中含有很大的水分,颇有一番“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意味。

但事实上张学良走上人生巅峰,其实是在他父亲去世以后。

那么年纪轻轻的张学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要知道即便奉系是他老子打下的江山,但其中也不乏桀骜不驯之人,年纪轻轻的张学良是如何快速稳定局面,掌军握权的呢?

说起来,这就与他两次“援蒋”密不可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8年12月29日,在张作霖死后半年,张学良在东北军中力排众议,接受了蒋介石统帅,实现了的“东北易帜”。

这对蒋介石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因为当时张学良手里有几十万军队,他所掌握的东北有着当时全亚洲最大的兵工厂,这让日本的关东军都羡慕不已。

张学良的投靠,使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成了最大的赢家。而蒋介石也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这之后,为了表示对东北对张学良的重视,在“东北易帜”后,蒋介石授予了张学良陆军一级上将军衔——而这已经是他能授予张学良的最高军衔。而两人的关系由此开始进入蜜月期。

1930年,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爆发了波及22省的“中原大战”。

当时,蒋介石发出“裁军令”,想要清除异己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可是,此令却遭到了那些新军阀的联合反对。

于是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内,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以及他们的对手蒋介石,集结100多万军队进入了混战不休的阶段。而此时的张学良,选择了“坐山观虎斗”。

由于张学良手握几十万东北军,所以各路军阀为了争取他,如走马灯似地不停前去游说,然而张学良却稳坐钓鱼台,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蒋介石虽然实力雄厚,但如果东北军倒向对方的话,那对于蒋介石来说,等同灭顶之灾。

因为此时蒋介石的嫡派军队,虽然在战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兵力相当吃紧,差不多已是强弩之末。

关键时刻,张学良发布“巧电”,宣布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派兵入关参战、平息争端。

此前保持中立的张学良,只不过是含而不露,此时方显示出了他的纵横捭阖之才!

张学良一出手,战争的天平立马倒向了蒋介石这一头。

于是凭借“中原大战”,蒋介石清洗了不听话的军阀势力,权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而蒋介石不仅与张学良换帖子拜把子,还授予了他“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一职”——而这也同样是他能给张学良的最高军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的张学良,权势达到了顶峰,几乎就是黄河以北说一不二的霸主。而此时登上人生的巅峰的张学良此时才仅仅31岁。

◆逼蒋抗日,张学良从此身陷囹圄

然而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的“兄友弟恭”并没有维系太久。

仅仅一年后,随着“918事变”的爆发,两人的关系最终闹得不可开交。

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张学良也背负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东北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张学良幡然醒悟了,他想要带着东北军打回老家去。

然而汤玉麟的临阵脱逃,导致热河失守,此时张学良又被蒋介石拉出来背锅顶罪。

寄人篱下的张学良难以承受全国的巨大压力,只能通电下野,到欧洲暂避风头。

此时的蒋介石,就已经表现出了他喜怒无情的一面。

一年以后,蒋介石又把张学良请回了国内,因为他需要张学良上战场为他卖命。

虽然张学良一直想带着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然而蒋介石却让他担任“鄂豫皖剿共副总司令一职”,驻节武昌。

而蒋介石本人,则在南昌大本营亲自督战,在江西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张学良无可奈何,只能选择相信蒋介石,并奉从他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然而与红军的交手,张学良败多胜少,这让他开始怀疑蒋介石是想借共产党的手弱化自己,而他则坐收渔利。

随着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张学良被蒋介石委任为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

在与杨虎城的接触中,他逐渐开始认识到“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重要性,于是多次向蒋介石表达自己的主张。

然而蒋介石却威逼张、杨二人,如不听令则要把他们分别调往闽、皖两地。

为了逼迫张学良上战场打红军,蒋介石亲自飞到西安督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奈之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手发动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当时的蒋介石虽拥兵百万在国内政坛叱咤风云,但在兵谏之下,他却狼狈不堪,命悬一线,生死全在张学良一念之间。

其实张学良根本无意加害蒋介石,声称只要他同意联共抗日,依然尊他为领袖。

虽然西安事变让蒋介石丢了脸,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张学良给了蒋介石做全国抗日领袖的机会,尽管蒋介石可能并非情愿。

在共产党的努力斡旋下,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问心无愧的张学良,选择了将蒋介石送回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蒋介石下飞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张学良送上军事法庭,然后把他投入大狱。

从那个时候开始,张学良从国内销声匿迹,被蒋介石长期幽禁起来。

原本蒋介石想要张学良的命,但多亏宋美龄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力劝,蒋介石才悻悻作罢。

张学良遭软禁的那些年,宋美龄一直在派人暗中加以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依然不忘把张学良带到台北,继续派人将他幽禁起来。

◆出席葬礼,十六字挽联表明心迹

张学良在幽禁期间,多次向蒋介石提出要求解除对自己所谓的“生活起居的照顾”,因为这摆明了就是软禁,就是让他失去人身自由。

然而蒋介石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但是早在1946年的时候,蒋介石曾对张学良提出了释放他的3个条件。

其一,就是要张学良承认,当年的西安事变,共产党是背后的主谋。

其二,就是要张学良交出“918事变”时,蒋介石给他发的电报原件。

其三,就是要让张学良出国。

但张学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在临终和儿子蒋经国谈到张学良一事时,依然不肯释放张学良,并叮嘱儿子“不可放虎归山”。

其实张学良当时已是年过七旬的古稀老人,即便把他释放出来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

与其说蒋介石唯恐张学良生出事端,倒不如说是他本人睚眦必报的性格使然。

1975年蒋介石身故,张学良在得知这个消息时,心情特别的复杂。但他认为,蒋介石去世后,自己总该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让张学良失望的是,秉承父亲遗志的蒋经国并没有释放张学良。

张学良知道,这一定是蒋介石不肯放过自己,因为他和蒋经国本人并没有什么过节。

但是蒋介石已经去世了,自己再怎么说也是他曾经的结拜兄弟,于情于理都该去送他一程。

于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加之宋美龄的诚恳邀请,张学良最终出席了蒋介石的葬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蒋介石的葬礼上便出现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便是张学良!

看到张学良到场受到了宋美龄的重视,在场的党政军界大员们无不惊愕诧异。

然而就在他们窃窃私语的时候,张学良在宋美龄身边秘书的指引下颤颤巍巍地走到蒋介石的灵前吊唁,他手抚着水晶棺,面色沉重地凝望着蒋介石的遗容。

但是,自始至终张学良一言未发,只是带来了他亲手所写的十六字挽联:

关怀之殷,情同手足;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站在一旁的蒋经国看到张学良带来的挽联后,当即大惊失色,后背发凉不已。

这副挽联虽然只有16个字,却正是两人之间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看似相互矛盾却又合情合理。

其实对蒋介石,张学良从来都是坦坦荡荡,他从来都没有加害蒋介石的意图,而当初之所以发动兵谏,实在是看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他不得已而为之。

他当初的所作所为,如他在挽联中所写的那样完全就是“政见之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他已经转变了观点,认同“一致对外”,而蒋介石却固执己见,偏要“安内攘外”。

看到张学良的挽联,蒋经国明白了张学良是一个心胸坦荡的人,而蒋介石在这件事情上倒是显得有些小气了!

但让蒋经国后背发凉的是,他恐怕还不能如张学良所愿,还他自由之身!

这实在让蒋经国感到羞愧,因为张学良已经放下了仇恨,而蒋氏父子依然耿耿于怀。

果不其然,蒋经国主政台湾以后并没有释放张学良。1988年,蒋经国去世,各方呼吁释放张学良的声音再次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0年6月1日,以台湾各界齐集园山酒店为张学良庆祝90寿诞为标,张学良才总算结束了长达54年的关押,恢复了自由身!

参考资料:

王锦涛.《1928年的蒋介石和张学良》[J].内蒙古大学.2020.0608.

刘庭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与西安事变的爆发》[J].军事历史.2019.11.28.

曾业英.《论一九二年年的东北易帜》[J].历史研究.2003.0415.

张友坤.《张学良在回忆录中对蒋介石的评价》[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0101.

陈进金.《东北军与中原大战》[J].近代史研究.200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