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79年,开国中将孔从洲的外孙女孔辉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即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

她的分数非常高,可谁也没想到,她最后竟然“落榜”了。

母亲孔淑静四处走访后发现,是有人“顶替”了女儿的志愿,当即就要找父亲“申冤”

没想到孔辉却说“别去麻烦外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孔从洲一家有着哪些传奇故事?“志愿顶替”事件最终又将如何收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双料中将”孔从洲

1906年,孔从洲出生于陕西西安。

他少而好学、性情敦厚,求学之余常与父亲、兄长一同下田劳作,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

后来家中因一场土地官司落魄,他被迫辍学,阴差阳错投入了杨虎城的麾下,开启了军旅生活。

刚加入杨虎城开办的军事训练学校的时候,孔从洲很不适应。

当时每天要上12小时的课,中午还要进行刺杀和武术演练,不少人撑不下去放弃了,孔从洲却坚持了下来,并将自己锤炼成了一名合格的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教导队毕业后,孔从洲很快投入战斗,在驱逐北洋军阀吴新田的过程中他表现出色,被委任为班长。

此后他跟着炮兵专家刘光甫学艺,很快就成为一名优秀的炮兵,得到了杨虎城的青睐。

由于孔从洲长着张娃娃脸,杨虎城给他取了个绰号,“娃排长”。

后来这个绰号一直跟着他,北伐建功后他升任营长,将士们便喊他“娃营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跟随杨虎城作战的过程中,孔从洲接触到了西北共产党组织。

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内共产主义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孔从洲不止一次提出了要加入我党,只可惜始终没能如愿——

他第一次提交申请时,当时的西北共产党组织负责人魏野畴牺牲了;

他第二次提出申请的时候,新的负责人让他留在党外,担负“更重要的任务”

这个任务就是在党外保护我党同志,并促进党的事业,在这点上孔从洲无疑做得很好。

蒋介石要求杨虎城“清剿军中共产党人”的时候,他秘密将我党同志送了出来,后来他还帮助参与阜阳暴动的同志撤离,功劳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西安事变的背后,同样有他的身影。

他不仅亲自参与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兵谏”行动,后来更积极保护了中共代表团的安全,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几十年后周总理还夸赞道:

“当年西安事变,孔从洲可是立了大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七事变后,孔从洲主动请缨,上前线杀敌。

固守中条山期间打退了日军牛岛师团十余次进攻,杀得敌人胆寒,血战永济、大战中原更是让他声名鹊起。

连蒋介石都对他青睐有加,30来岁就当上国军中将、副军长。

然而,孔从洲并没有被这些名利诱惑,他始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意图掀起内战,孔从洲直接带人在巩县起义了。

1946年10月,他终于实现了多年前的愿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孔从洲与毛主席

孔从洲巩县起义后,毛主席亲自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并且特意叮嘱道:

“中央决定把38军给你带,这可是杨虎城将军的根子,你要好好干,我们这里可不搞蒋介石杂牌、嫡系那一套……”

听到毛主席的话,孔从洲十分感慨。

只不过彼时他和毛主席都没想到,未来他们二人竟会结为“儿女亲家”——李敏和孔令华走到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来也是缘分,孔从洲起义后,把自己的家人也从陕西关中老家接到了陕北解放区。

其中次子孔令华正是上学的年纪,于是被送到了石家庄读书,后来这种学校迁到北京更名为“八一学校”,归国的李敏也在这里就读。

在学校学习期间,两人关系就相当不错。

后来他们虽然不在一所学校,一个去了北京航空学院,一个去了北京师范大学,可是联系却一直没断,反而确定恋爱关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说女儿谈恋爱了,毛主席特意把李敏叫到跟前,问起了孔令华的事情。

那时候李敏和毛主席都不知道这是孔从洲的儿子,毛主席还颇为不理解:

“你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就同他交朋友了呢?”

尽管李敏并不在乎孔令华的家庭背景,可是听毛主席说“两家结亲,总是要问一问的”,也觉得颇有道理。

于是她特意去找了孔令华,问清楚后又找到了毛主席,报告了孔令华的家庭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一听颇为满意:

“原来是孔从洲将军,我晓得他,我们是老朋友了,你抽空领小孔过来,我们见一见吧……”

就这样,李敏和孔令华的婚事定了下来。

原本1959年暑假就该结婚的,可是毛主席忙于工作抽不开身,又不想缺席女儿的婚礼,李敏和孔令华便决定等一等。

最终1959年8月末,这场婚礼在中南海颐南堂举行了。

当时,孔令洲也被请了过来,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忙于炮兵工作,这还是第一次进入中南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婚礼结束后,毛主席特意让人把他请到书房,与他进行了一番谈话,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后来,孔令洲在1962年春还去过一次中南海,只不过这次是毛主席请他来谈炮兵现代化建设工作的。

毛主席对炮兵部队抱有很高的期望,而孔令洲也不负所托,此后一直遵循毛主席教导,竭力投身于国防现代化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授衔的时候,孔从洲就已经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是我军中少有的“双料中将”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有人“顶替”他外孙女的高考志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低调的将门后人

其实原因很简单,孔从洲在儿孙们很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在外面不要宣扬自己的身份,要低调做人做事,绝不能搞特权;

和毛主席结亲后就更是如此了,毕竟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在教导子女这一块,是出了名的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毛岸英回国,毛主席直接将他送到农村锻炼,后来回到中央机关住,某天毛主席问毛岸英:

“你现在吃的是什么灶?”

当时的“灶”分大中小灶,这是待遇的一部分,毛岸英如实回答吃中灶,没想到毛主席非常生气:

“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们一起吃大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算是疼爱有加的女儿李敏,毛主席也绝不让她搞特殊。

住学校、吃食堂这些是基本的,就连偶尔回家都不能用车接送,只能自己骑车或者走路。

当时李敏周六放学比较晚,卫士李银桥担心李敏一个人走夜路不安全,就瞒着毛主席派了车去接。

没想到毛主席得知后把他批评了一顿:

“别人的孩子都能自己回家,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行,以后不许派车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只是毛主席,老一辈领导人对子女普遍十分严格,像刘少奇的女儿,在学校填档案,父母一栏都只能写化名;

粟裕更是主动把子女们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什么边陲、战区,或者远洋轮船,都能看到他的子女的身影。

乍一看这些做法似乎有些“无情”,可这恰恰是为了孩子们的长远打算,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正是对国家与人民“有情”的体现吗?

孔从洲对后人的教导,也符合老一辈人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孔淑静的女儿孔辉,从小就在外公的严格要求下长大,平时非常低调,身边人根本不知道她是孔从洲将军的外孙女。

孔辉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能够报考这类院校。

母亲一开始虽然不支持她学艺术,可是后来也被她的坚韧和努力感动,同意让她报考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

平时孔辉的成绩就很好,高考的时候更是发挥出色,以至于考试结束后,一家人都以为她去北京广播学院这件事是“板上钉钉”了。

可谁也没想到,最终孔辉“落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不相信女儿会落榜,孔淑静四处打听,最终才知道女儿的分数其实完全够,只不过她的志愿被另一个人给顶替了。

孔淑静当即就怒不可遏,准备去找父亲给女儿讨回一个公道。

没想到,最终是孔辉把孔淑静给拦了下来,她同母亲说:

“妈妈,不要麻烦外公了,去不了第一志愿,我还可以去第二志愿,我不想搞特殊,给外公和国家添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淑静虽然仍旧替女儿感到委屈,不过眼看女儿态度如此坚定,最终也就没有将这件事情告诉孔从洲。

最终,孔辉进入了西北工业大学航天专业。

当时我国急缺航天人才,孔辉选择放弃申诉,也未尝没有“舍小全大”的意思。

事实上孔辉后来的确做得非常出色,成了我国航天领域中流砥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 、同类事件的评述与思考

骤然间听到“志愿顶替”这种事,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可思议,乃至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

可实际上,有过这种经历的不止孔辉一人,“央视名嘴”康辉当年也差点和李想失之交臂。

康辉报考的同样是北京广播学院。

当时每个省区的录取名额都相当有限,专业考试合格的学生,得拿着凭证参加高考,文化课合格后才有可能被录取。

有时候符合条件的不止一个人,那还得把成绩送去学校,等待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的河北省,有三名考生符合条件,其中康辉的综合成绩最好。

原本家人都以为此事稳了,没想到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没拿到,康辉一家反倒是收到了第二志愿“天津商学院”的录取通知单。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康父赶忙联系了广院招生办,结果对方回答没有收到康辉的综合成绩报告,目前正在另外两名考生中选择。

康父跑到电报局一查,相关电报底稿上果然没有康辉的成绩,工作人员看到康父拿着“证据”来质询,当即尴尬地表示:

“不是我经手的,可能是其他人失误了,明天我们再重发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父现场盯着工作人员把正确的成绩发了过去,紧接着又四处打听。

这才知道三名考生中有一名女生的家长就在电报局工作,以为用这种方式就能将成绩最好的康辉“顶出去”,然后让自己的女儿被录取。

最终,北京广播学院决定录取康辉,可那时候康辉的档案已经被天津商学院提走了,而且对方不同意“退档”。

康父只能亲自跑过去,一番解释和恳求后,终于同意将康辉的档案退回原籍。

康父担心再生波折,一路盯着档案调动,最后又跑到广院招生办,得到了学校方面明确给出的“会发出录取通知书”的承诺后才回到了石家庄。

最终,康辉才得以如愿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父的坚持和执着令人钦佩,这也是他送给康辉的最好的“成人礼”,当然这也跟康辉一心只想去北京广播学院有关;

与之相比,孔辉放弃追究的做法十分大度,投身国家建设的理念也值得钦佩,但还是令人感到有些遗憾。

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有选择人生的权利;

另一方面,维护教育公平也是人们共同的心愿,需要大众为之努力,具体该如何评价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原来,康辉高考录取时也差点被顶替》 环球时报

《解密:孔从洲两进中南海,与亲家毛泽东谈了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同志的家风》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