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到,到2035年,广州形成交通强市新局面,率先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慧先进、安全韧性的现代化高质量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同时提出,规划建设番禺、增城、南沙、从化、黄埔等5个通用机场;新增广深高铁新通道,超前谋划广州与其他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及实验线建设等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2035年形成交通强市新局面

《规划》预测,至2035年,旅客出行量年均增速约3.6%,市域客运总量将达到5600万人次/日。货物运输需求稳中有升,特别是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货物运输需求将大幅增加。广州人流货流的增加,需要更强壮的交通骨骼、更畅通的交通脉络来支撑。

《规划》提出,到2035年,形成交通强市新局面,实现“12312”出行交通圈(即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和“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城市1天送达,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至2035年,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总规模约2.0万公里,其中轨道约2300公里、道路约1.5万公里、航道约1500公里、油气管道约840公里,全市民用运输机场1个,主要港区7个,主要铁路枢纽21个,形成高效衔接的公路枢纽集群、多点支撑的邮政快递枢纽集群。

规划建设5个通用机场

《规划》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航空枢纽。除了加快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推动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协同分工,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三个航站楼、五条跑道,还规划建设番禺、增城、南沙、从化、黄埔等5个通用机场,统筹推进直升机起降点布局,逐步完善飞行服务站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提升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能力,构建城市低空飞行服务网络。

《规划》还提出,结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新建白云国际机场T3高铁站,规划预留广州北站T4航站楼和专用轨道,将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和广州北站等铁路枢纽打造成为空铁联运一体化发展的典范。规划引入“6条高铁+5条城际+2条地铁+1条专用轨道”,构建“六横七纵”的高快速路网络,加快推进惠肇高速、机场高速改扩建等工程,实现机场与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通达、与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

超前谋划高速磁悬浮通道

在构建多项链接的世界级铁路枢纽方面,《规划》提出,完善互联互通的铁路客运枢纽。在“五主四辅多节点”(五主: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广州白云站、佛山西站;四辅:广州北站、黄埔(鱼珠)站、新塘站、南沙站)的铁路枢纽布局基础上,系统考虑城市功能、空间形态、产业发展、多层次轨道交通等因素,进一步论证铁路客运枢纽的功能定位,强化对城镇空间拓展、产业布局优化的支撑和引领。

同时,提质改造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北站,高规格推进南沙站规划建设,新建黄埔(鱼珠)站、知识城站、从化站,至2025年高速铁路区级节点覆盖率达到83%,至2035年达到100%。加快推进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广州东站至新塘站五六线、广州站至广州东站三四线等线路建设,增强引入城市中心的铁路通道能力,强化枢纽互联互通。

《规划》要求,建设畅通“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高铁通道,推动形成十大出省高铁通道,强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支撑服务能力。新增广清永高铁、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提升广州至成渝方向联系效率;新增广河高铁,增加广州至长三角方向高铁通道;积极谋划扩容广州至京津冀方向高铁通道;加快广湛高铁建设,强化广州与滇中方向联系;新增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广深高铁新通道,强化广州与珠澳、深港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超前谋划广州与其他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及实验线建设。实现与大湾区各城市中心1小时互达、与省内城市2小时互达、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达、与国家级城市群主要城市5-8小时互达。

广东建设报记者 唐培峰 陈克正

◎ 编审:左国兰

◎ 美编:杨榆洁

◎ 出品:广东建设报全媒体内容运营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