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东莞报道深中通道通车在即,作为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重要一横,这个大湾区“超级工程”将深圳、中山两地车程从两个小时缩短至20分钟以内,为沿线城市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间、发展空间、想象空间。

在“大桥经济”机遇下,珠江口东西两岸各城市间的要素壁垒、行政壁垒有望进一步消减,直接推动东西两岸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由此引发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城市竞合。

这其中,珠江口东岸的东莞如何通过协同联动发展,加快融湾入圈?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深中通道是大湾区东西两岸最高效连接的通道,对湾区未来的区域价值重构起到关键性作用,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也将进一步迎来深度调整和融合。

胡刚建议,东莞应进一步强化与广深“双城”深度联动,加快完善制度对接、规则衔接,谋划更高能级平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便捷高效流动,在大联通中走向协同一体化发展。通过推动南部各镇与深圳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携手打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蝶变。

创新要素流动将加速

一直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客观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珠江为轴的东岸和西岸,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经济形态。

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和东莞,凭借着紧邻香港的区位优势,这条工业走廊承接了低成本的全球产业转移,在外向型代工制造中快速崛起,形成了“世界工厂”。而珠江口西岸因为距香港较远,在来料加工方面不占优势,也成功走出一条学习香港技术、培育乡镇自有品牌、面向内地市场的发展路径。

然而,随着深圳崛起为世界级城市,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差距正在逐步扩大。数据显示,目前珠江口东岸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区域经济总量,是珠江口西岸以中山、珠海等为代表区域的5倍。

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拥有门类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单位产值高,面向未来战略优势明显。但深圳企业长期以来也面临着用地、用人的高成本支出。

过去,整个大湾区经济地理的主轴线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以广深港和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为代表,几乎所有创新资源的流动、配置和集聚都是南北走向的。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很多企业选择往临深的东莞、惠州等具备较低生产成本优势的产业洼地转移。

在东莞松山湖,2018年,华为把生产基地搬迁至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5年后,华为带动的产业集群已经助力松山湖高新区GDP突破900亿,朝着千亿镇街的目标冲刺。

作为珠三角传统制造业基地,与深圳隔江相望的中山、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无不期盼深中通道早日开通,以此来承接深圳高新产业外溢,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东岸要空间,西岸要产业,深中通道加强东西岸城市的深度合作,珠中江三城都铆足了劲,想要从“超级城市”的“超级资源”中分一杯羹,挤进“大深圳经济圈”。

对于处在“黄金内湾”C位的东莞而言,在参与大湾区建设进程中,近期的发展目标是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面开放合作先行区和高品质低成本的现代生态都市,而滨海湾新区将成为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和前沿高地。

眼下,滨海湾正全力争取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获批,积极融入前海片区—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临港临空经济组团,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临空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深中通道直接打通了深圳对中山、江门等地的经济辐射,同时对珠海、佛山有很大影响,深圳对珠江西岸的产业互动和要素流动将得到加强。”胡刚认为,珠海、中山、江门对深中通道的翘首期盼,更多是想通过引入深圳高新产业外溢、人才外溢、资金外溢,推动自身经济长远发展。而从当前通勤成本来看,相较于单程费用更贵的深中通道而言,莞惠与深圳的通勤成本、货运成本,都更具备低廉且高效的优势,深莞惠之间的产业深度协作也有望进一步深化,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也将进一步迎来深度调整和融合发展。

胡刚表示,深中通道开通后,在深圳、东莞等万亿城市的“虹吸效应”影响下,珠中江都市圈的资本、人才等要素将加速向东岸流动,产业集聚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而东岸对成本敏感的企业或者需要较多土地空间的企业也有可能逐步去西岸布局。

深中通道开通后,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将逐步专业化,会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和新的分工,粤港澳大湾区的同城模式也将从原有的广佛、深莞地理同城模式向深中跨海同城模式迭代,将重构珠江东西岸地区的区域价值。

打开“四链融通”想象空间

深中通道开通在即,珠江东西两岸城市的各行各业正蓄势待发,全力以赴抢抓重大机遇,期待接住深中通道的“流量”。事实上,深中通道连通以前,在珠江东西两岸探索产业链跨珠江口布局,东莞已经有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在中山,东莞市英捷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瞄准了新材料产业下游市场,投资6亿元把特种高性能TPU的研发与生产总部基地搬到了中山火炬开发区,为湾区内跨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四链融通”打开了想象空间。

中山英捷董事长王小冬在奠基仪式上表示,中山火炬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雄厚的新材料产业基础、丰富的客户资源、大批成熟的技能人才极具吸引力,十分有利于项目发展。

据了解,该项目是火炬开发区抢抓深中通道通车、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机遇,“以商招商”导入新材料产业的有效体现。项目预计今年8月完成设备安装并试产运营,建成后预计年产2万吨特种高性能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6亿元,年税收约3300万元。

随着深中通道进入倒计时,珠江西岸厉兵秣马,深中经济合作区、深江经济合作区、深珠合作示范区拔地而起,大湾区“地理同城”模式将加速向“深中跨海同城”模式迭代。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毗邻深圳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向来是承接深圳产业溢出的“强辅助”,随着众多深圳企业进驻,加之多年的产业积淀,东莞早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和集群优势。

在胡刚看来,当前大湾区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各城市制造业的同质化竞争,要实现大湾区产业进阶,除了挖掘存量,还要在增量上寻求突破。而深中通道开通后,将很大程度上改变珠三角的经济地理格局和城市空间布局,为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全新的动能和抓手。

站上“双万”新起点,面对“黄金内湾”发展新机遇,东莞下一步如何进阶?事实上,在广深“双城”深度联动、“四链”深度融合方面,东莞早已先行一步。

作为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和前沿高地,滨海湾新区已成功招引OPPO智能制造中心、科兴科学园、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vivo智慧终端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全力打造高端制造业总部聚集地和科创成果转化高地,这块规划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成为东莞未来30年建设持续发力的主战场。

谋划更高能级平台,目前东莞正积极主动与广深协同发展,全面加强与广深重点规划、重大项目、重要机制的对接,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滨海湾正积极谋划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积极参与临港临空经济组团,加强与前海、南沙、河套的联动发展,争取与香港共建国家级粤港合作平台;松山湖与光明科学城共建创新产业组团,探索建立大科学装置共享机制;水乡功能区与广州黄埔、增城规划建设穗莞东江两岸高质量发展合作区。

胡刚认为,通过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的连通,东莞将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轴。当前地处广深之间的东莞,应进一步强化与广深“双城”深度联动,加快完善制度对接、规则衔接,推动各类创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动,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在大联通中走向协同一体化发展,实现“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