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文章的时候忘了改标题,又没法修改只能先删掉了。今天改完之后再发一次。

公元452年前后,北魏遭遇到了重大的政治危机。先是崔浩和太子党矛盾崔浩被杀。之后太子以及东宫势力遭到拓跋焘的清除,但之后拓跋焘被刺杀,北魏出现动荡的局面。

消息传到了南朝宋政权,刘义隆不想放过这样的机会,于是力排众议,发起了第三次北伐,希望收回黄河以南的故土。

刘义隆这次北伐成功了吗?刘义隆选择这个时间北伐是正确的选择吗?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之前的文章中,讲到了北魏政坛的动荡。

北魏拓跋焘推进的汉化改革是由崔浩主导的。但改革触动了鲜卑贵族的利益,于是这些鲜卑贵族和太子拓跋晃形成了联盟,最终以国史案为由,杀掉了崔浩。

但鲜卑贵族的目标可不仅仅是崔浩,而是背后主导改革的拓跋焘,于是在崔浩死后,将目标指向了拓跋焘。而拓跋焘果断动手,先是诛杀了东宫的拓跋晃的身边的势力,之后历史记载拓跋晃忧虑而死,而背后很可能是因为参与谋逆而被勒令自杀。

拓跋焘和太子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应该是拓跋焘和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是国家的路线之争。不过是这些鲜卑贵族站在了太子身后,想跟拓跋焘进行博弈罢了。而当拓跋焘杀掉太子后,这些鲜卑贵族也开始动手,刺杀了拓跋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拓跋焘和太子先后去世,对于北魏而言,就形成了继承人未定的局面,于是原来结成联盟的各派势力也开始分裂,互相争斗,都想推选自己支持的人选上台而获取利益。其中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人打算立拓跋翰为皇帝,结果被宗爱所杀,宗爱推拓跋余当了皇帝。

但拓跋余这个皇帝还没有坐稳位子,跟宗爱以及背后的势力又爆发了矛盾,于是宗爱又杀掉了拓跋余。而刘尼,陆丽,长孙渴侯等这些执掌军权的鲜卑贵族联合起来立嫡皇孙拓跋浚为皇帝,并在这个过程中杀掉了宗爱等人。

而在听闻北魏宫廷内部发生动荡之际,南朝宋的刘义隆觉得对南朝是一个机会,于是他决定再次发动北伐,收回黄河以南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北朝的那些朝堂矛盾在南朝就没有吗?一样是有的,反映在是否北伐方面,在朝堂上就出现了争议。其中站出来表达反对意见的是何尚之的儿子太子中庶子何偃,认为淮河流域经过战火荼毒,还没有恢复过来,这个时候再北伐,不管是兵源还是粮草都受到制约。

而在武将中,沈庆之又是一如既往的反对。

何偃和沈庆之其实只是站出来的代表罢了,背后其实还是有势力在支持他们的表达。在南朝内部,偏安一隅的意见其实还是占很大的份额的。

但刘义隆没有听从这些人的意见,依然决定分三路北伐。这次东路军由萧思话督统冀州刺史张永等,向碻磝进攻;中路军由鲁爽、鲁秀、程天祚率领荆州甲士四万人向许昌、洛阳发起攻势;而西路由雍州刺史臧质率领他所统率的部众向潼关进军。

而这时青州刺史刘兴祖上书建议如果北伐,不如直接攻击北魏的核心河北,征召青、冀二州七千名士卒,派大将率领他们,直接攻入敌人的心脏。刘兴祖认为如果进军河北,河北的百姓会响应归附,能解决后勤补给的问题。然后依托西边的太行山和北边的军都山(也就是现在北京附近)建立防线,将北魏赶出华北平原。

刘义隆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但这次刘义隆的北伐再次出现了问题,而问题再次出现在东路军身上。

冀州刺史张永七月份就包围了碻磝,但接近两个月的攻城,也没有攻克碻磝,反而久攻不下,南朝宋的后勤又出现了问题,而过了黄河的汛期,马上进入枯水期,北魏的骑兵渡黄河就非常容易了,这时情势很快就会发生逆转。最终萧思话只能下令撤退回历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时中路军鲁爽已经占领长社,打败了北魏豫州刺史拓跋仆兰,逼近虎牢。而西路军柳元景率领薛安都等攻占了洪关。梁州刺史刘秀之派司马马汪和左军中兵参军萧道成统领大军向长安进攻。听说东路军没有占领碻磝撤军了,实际上这次北伐已经失败了,中路和西路完成目标也无法构建黄河防线了,所以中部和西路军队也只能撤军。

最终刘义隆的第三次北伐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那么怎么看待刘义隆的第三次北伐呢?刘义隆当时该不该北伐呢?

其实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就分析过了,当时南北对峙,北方北魏统一了北方之后,不管是从人口,土地还是军队的战斗力方面,其实都是碾压南方的,而南朝宋在淮河一线构建的防线其实是抵挡不住北魏的骑兵的冲击的,而退到长江自己的首都就暴露在北魏面前。而在农耕文明时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才是粮食的主产区,如果南朝宋最终缩到长江以南,最终的结果仍然是逃脱不了被灭国。

所以刘义隆才有深深的危机感,所以他才想要趁北魏内部动荡之际,北上收复黄河防线。如果能构筑黄河防线,起码江淮流域就能得到发展,南朝宋还有实力跟北魏再做一番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就提到过,如果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南朝宋北伐收复黄河防线在战略上是对的。

那么当时青州刺史刘兴祖建议的出兵河北的建议对不对呢?其实这个建议听起来有道理,但是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刘兴祖的出发点是冀州大部分百姓还是盼望王师,所以只要用少量的兵,就可以获得百姓的支持,但这个想法未免过于乐观。北魏经营冀州已经有很长的时间,这些冀州的士族和百姓还有多少人会觉得南朝宋有能力跟北魏抗衡,能打下来冀州并守得住呢?而华北平原是北魏的主要产粮区,也是北魏不可能放弃的区域,如果南朝宋北上,实际上就是要跟北魏做决战。而在华北平原上,南朝宋的军队跟北魏的骑兵对决,胜算到底有多大呢?如果一旦决战失利,就很可能一溃千里,甚至连长江防线都未必守得住。当年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虽然南朝宋滑台没有攻下来,但是在彭城,寿阳,盱眙等大城市,仍然有南朝宋的精锐驻守,这才让拓跋焘忌惮南朝宋会抄了自己孤军的后路,所以最终拓跋焘也只能撤军。南朝宋其实并没有伤筋动骨,第二次北伐虽然北魏在江淮大地上劫掠一番,但土地实际上并没有丢掉。但一旦南朝宋进入华北平原跟北魏的骑兵对决,如果失败了的话,其连锁反应可能是长江以北就可能真的失去了。这个代价可能就是灭国的代价。

所以刘义隆并不敢去赌,而且当时南朝宋的国力确实也不允许去赌,毕竟攻一个碻磝最终都遇到的是后勤的问题,如果过了黄河,能指望华北的百姓支援后勤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当时如果将战略目标定在夺取华北,风险还是太大了。

但是第三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南朝宋的战略意图其实还是太清晰了,大家都明白你要去夺这几个城市,对于北魏而言,我只要集中力量守住几个城市,等到冬季就可以迎来反攻。所以人家是早有准备,这个时候指望出奇制胜就比较困难了,最终就是陷入残酷的攻城战,而短期内攻不下来,南朝宋的局势就变得越来越不妙。而显然南朝宋在这方面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让一个没有太多攻城经验的张永主导攻城,就跟第二次北伐用王玄谟一样,缺乏攻城手段,反而被北魏守军偷袭损毁了大量攻城器具,而之后又仓皇后撤,最终导致了失败。这里面有用人不当的问题,也有如果攻城攻不下来,有没有其它预案的问题,尤其是后来后勤出现问题,也是有人要承担责任的。所以为什么刘义隆在事后非常的气愤,斩了崔训,逮捕了张永、申坦,同时还免掉了萧思话的职务,这次的失败其实跟他们都是有关的。

从南朝宋的第三次北伐来看,当时北魏内部遭遇到动荡,确实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是依然暴露出来了南朝宋在军事上的短板,在失去了檀道济之后,明显的北府兵的战斗力已经迅速的下降了。而经过内部的政治动荡和洗牌之后,刘义隆可以信任的将领也变得少之又少,所以前后两次北伐,本质上都是用人不当,但暴露出来的是南朝宋军队体系无人可用的囧况。

从历史上来看,刘义隆可以算做合格的政治家,但在军事上,就离其父亲刘裕的水平差得太远了。

但南朝宋的军事上的问题,最终的核心还是政治的问题,正是因为政权内部的不稳定,所以各派系之间都有自己的考量,将帅之间彼此不予配合,前方和后方之间出现隔阂和对立,有能力的将帅不跟刘义隆一条心,没能力的将帅又不服众。最终这仗能打好才怪。

前线的失败只是南朝宋政治出问题的写照,而南朝宋的衰落不是简单的战争失败造成的,而是持续的政治动荡,而这场政治动荡的高潮就是刘义隆的被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