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朱瞻基早逝,明英宗朱祁镇年仅八岁便登基当了皇帝。明朝就这样迎来了第一位幼帝。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这期间的五位皇帝都是成年后才即位。

当时谁也没想到会出现幼帝登基的局面。起初,太皇太后、内阁大臣、司礼监三股势力都对幼帝朱祁镇产生影响。后来,太皇太后去世、内阁重臣先后去世,司礼监就成了唯一能够影响皇帝的势力了。

太监王振就是司礼监的首领。这是明朝第一次出现宦官独揽重权的局面,再往后,宦官扰乱朝政的情况就更严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土木堡之变:一场军事闹剧

这时候,明朝周边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北方的瓦剌部首领也先,虽然照常向明朝进献马匹,私底下却早已做好了恢复元朝的准备。1449年,也先朝贡马匹,王振克减马价,也先便以此为借口兵分三路,大举南下攻明。

正当朝廷大臣们商讨如何应对的时候,王振却突然提出让朱祁镇御驾亲征。王振此举,完全是出于私心。他急切地想保护自己北方家乡的大片田地,以免遭受瓦剌军队的侵占。但年轻的朱祁镇因充满冒险精神,又对王振言听计从,轻易就被鼓动成

功。

王振带着年少的皇帝和匆忙组成的五十万兵马,意气风发地向着敌方去了。结果刚一出城,军队就因为大雨而被困在泥泞中。这时候,文官武将纷纷向王振提议:「现在天气如此恶劣,为了确保皇上的安全,还是先停止进军,将皇上护送回宫,再由武将继续率军前往战场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朱祁镇画像

王振大手一挥,断然拒绝了这一请求。他心里盘算着,这时候把皇帝送回去,岂不是太丢脸了,毕竟让皇帝亲征可是自己的主意,更何况,我方拥有五十万大军,怎么都是必胜无疑了。

将士们怒气冲天,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继续往前。直到皇帝一行人马到达遍布尸体的前线,毫无领战经验的王振这才感到不妙,仓皇下令撤军。这时候再回去,显然已为时过晚。

紧接着,当他们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稍作休息时,却被迅速赶到的瓦剌军逮个正着。明军大败,数十位随行文武大臣战死,年少的皇帝也被瓦剌人抓走了。

一切都证明,这场征伐从一开始就错漏百出,也最终成为明朝最大的一次军事惨败。同时,明朝早期健全的财政基础也被这场军事闹剧所削弱,由盛转衰。历史上将这场著名的事件称作「土木之变」或者「土木堡之变」。

而作为亲手将皇帝和五十万大军送给瓦剌人的罪魁祸首,王振也自作自受,在

乱军之中被愤怒的明朝将领杀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英宗陵墓·明裕陵

应对的办法

仅凭两万骑兵就打败了明朝的五十万大军,并且还俘虏了大明朝的皇帝,这可是瓦剌人怎么都没有想到的。也先决定,先以被俘的皇帝作为筹码,向明朝廷谈条件。表面上,也先是想讨一笔赎金,但实际上,他的目标是灭掉明朝。

这消息一传到北京,朝廷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他们一面筹措赎金,一面激烈地争论:是不是应该把朝廷迁回南京?现在北京周围的守军已不到十万,一旦瓦剌军队突破边塞,攻打北京,极有可能守不住都城。

一些官员甚至已经开始偷偷地将家眷和财产迁往南方。 这时候,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他极力主张留守北京抵抗。于谦的主张得到了太后和很多朝臣的支持,这才稳住了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于谦

既然决定留守北京抵抗, 而皇帝又被扣留在瓦剌人那边,那么势必要有一个新皇帝来主持大局。此时,朱祁镇的长子只有两岁,显然不是合适人选。最适合的,当属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郕(chéng)王朱祁钰。

就这样,朱祁钰在朝臣的拥护下顺利登基,成为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朝这边已然立了新皇帝,朱祁镇的价值顿时丧失。也先再拿朱祁镇来要挟,已经得不到明朝的回应了。

一气之下,也先带着朱祁镇,向北京发起了进攻,但明朝在于谦的主持下,获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瓦剌人只好退回塞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青花八宝勾莲大罐·明景泰·故宫博物院藏

被「囚禁」的废帝

进攻北京失败之后,也先明白,再扣押朱祁镇已经得不到任何好处。于是,他为朱祁镇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会,将他送回了北京。而等到朱祁镇回到家,他才悲伤地感到,一切都变了。

原本朱祁钰只是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代替朱祁镇坐上皇位主持大局,而现在,朱祁镇反倒成了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和他的皇后、皇子一起,被软禁在偏僻的南宫,时时受到监视。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六七年。

第二次登基

1457年朱祁钰突患重病不能上朝。这让一些文臣武将抓住了机会,他们带着一批禁军赶到南宫,直接将朱祁镇护送到皇宫登基,重新称帝,改年号为「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由于朱祁镇之前被禁锢在南宫,这是第二次登上皇位,所以又被称作「南宫复辟」。复辟成功后的朱祁镇,重新得到了权力,废掉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天顺一朝就这么又继续了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