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表妹,今年也40左右了,普通地级城市工人家庭出身,独生女。

她有个同班同学叫小惠,也是独生女,她们的爸爸都在一个单位,两家都住在单位家属楼,门对门。

初中的时候她们是同班同学,两个人的成绩都不错,小惠的成绩更好,经常班级第一。初中毕业前,她们面临了几个选择。

普高、职高、中等师范。

当时填了中等师范就会被优先录取,而且录取到师范的分数线还挺高的。

表妹爸妈和表妹自己都一早打定主意读高中,于是就没有填师范,小惠的父母听说那一年的中师是最后一届可以包分配工作的,于是就让小惠填中师,表妹觉得上中师就不能考大学了,有点可惜,但是小惠好像不在意,对读不读大学好像不敏感。

于是,两个人一个上了高中,一个上了中师,转眼三年过去了,表妹考上了大学,小惠也毕业了,但是所在的学校居然违背当初的承诺,说这一届无法直接分配工作[捂脸],还得自己找吧!

但是当时已经进入2000年,中师学历到外面找工作,想找到一份像样的,很难,尤其还在内陆普通的地级市,于是小惠就只好到处找些非正式的工作。

有一次,表妹放假回家,去家附近的超市,发现小惠在这个超市收银[捂脸]。想想,初中的时候表妹的成绩还不如小惠,现在看到小惠在超市收银,作为同学挺替她可惜。

再后来,表妹努力考研,大学毕业去了东部某大城市读研究生,小惠呢,这几年也不间断的在工作,但是都不是多正式的工作。

表妹在大学期间没有谈恋爱,在读研期间却很快的找了男朋友,男朋友是在读的博士,家里是东部农村的,两个人毕业后就一起找工作,都到了一所二本高校,那个时候的一些二本高校,给博士的引进待遇还是不错的,去了之后很快买房安家。

这边小惠去了沿海城市打工,从事普通的文员工作,后来谈恋爱结婚。结婚后有一段时间生孩子,就辞了工作,老公赚钱养家,她自己就回娘家带孩子了,夫妻俩生了两个孩子。

表妹和表妹夫在高校发展得不错,两个人都很努力,多年以后,表妹夫已经是教授,科研工作不错,学校很重视他,后表妹后来也继续读博,后续也评上了副教授,两人也生了两个孩子。

在当地,两人的职业都是挺受尊重的。表妹过去很青涩,有点土土的气质,现在来看,已经是一个气质衣品谈吐俱佳的女士,典型的高知形象。

反观小惠生了二胎之后,基本就辞职在家做家庭主妇了,家里生活主要靠老公,小惠老公也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夫妻俩在小惠所在的城市也买了房子安家,好在本地房价不贵,两家凑一凑,小两口也有积蓄,首付就够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还有两小孩,也是很不容易了。

小惠娘家还一直住在家属楼,而表妹和妹夫已经给表妹父母买了新房,搬走了。后面小惠的父母和表妹的父母也很少能见到面,偶尔小惠妈也会和表妹妈感叹一下,当年她家的女儿成绩比表妹还好的,可惜了,现在对照表妹的现状,小惠已经差得太远。

其实,小惠当年也有一个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当年她中师毕业的时候,省里正好出了一个新政策,所有省内的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可以参加对口高考,考省属的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考上了就和其他通过统一高考的学生一样。

有一些中师生就抓住了机会考了大学,后面很多都发展得不错,但是小惠再一次的放弃了这次机会,按照她的话说是没心思读书了,不想复习参加考试[捂脸]。

这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一个知识和文凭改变命运的典型例子,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读书可能是唯一的可以实现阶层提升的机会。错过了,以后很难再有哪个机会能比读书更容易。

所以,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多奋斗,多努力,还是会有收获的,比后期努力要有效率得多。有一句话叫做,学习的苦算是最容易吃的苦,一个人如果吃不了学习的苦,后面等待他的苦会更难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