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而是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风情,农渔桑工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活计。

关于春夏秋冬四季之景色,唐代诗仙李白刚好写了一组五言古诗《子夜吴歌》,又叫《子夜四时歌》。

《子夜吴歌》相传是晋朝一位名叫子夜的女郎所创之调,声调比较哀愁。有曲子自然要填词,所以后来又发展成了一种五言四句的小诗,专门吟咏男女爱情。这些小诗被收进六朝乐府之中,因为属于吴音,所以称为《子夜吴歌》。

这些歌谣出自民间,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灵秀之气,写得既质朴,又动人,于是人们都学都用,后来就形成了多种变体。

李白先有借鉴,有创新,按春夏秋冬四季,写四时之景,抒四时之情,品读之后那是意犹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夜吴歌·春歌

唐·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了解这首诗之前,我们先了解《陌上桑》诗中的大意是:汉代有一名为罗敷的女子,她不单美丽且聪慧,一日她在采桑的途中偶遇一名太守。

太守被罗敷的美貌所吸引,想要将她带回家,但罗敷却以其智慧和勇气拒绝了他的求婚。太守最终未能得逞,反而遭到了罗敷的讽刺和嘲笑。

李白就在是化用了这诗中的女主角采桑的情景而作此诗。

春光明媚,一位红粉少女,身居绿水之滨,采摘着桑叶,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富有青春气息!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李白给了她一个高光镜头特写,罗敷正把素白的手搭在青绿色的桑枝上,她的红妆映着白日,在这蔚蓝的天,碧绿的水,金灿灿的阳光映衬下,她是那么青春,活力与灵动。

家里的蚕宝宝大概也饿了,我要回家了,你这五马驾车的太守,休要再纠缠我了。

如果说前面的诗句是由不同颜色再加动作表现了罗敷的美貌与伶俐,那后面这句就是罗敷的语言了。

罗敷言外之意是教训起了这个见色想要调戏自己的太守,你这猥琐男,在我眼里,你还不如我的蚕宝宝呢。

所谓青春无故,勇者无畏,这个采桑女的锋芒,既美丽又犀利,就是人生青春的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春以采桑起兴,那夏景自然是少不了荷花了。

王昌龄有诗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白居易有诗云“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夏日三百里镜湖都开满了荷花,五月的一天,美若天仙的西施来采莲,围观的人都把若耶溪围得水泄不通。

这哪里是看荷花,分明是欣赏美女来的,李白这次不像描写罗敷的言行举止,西施直接艳压三百里荷花,这是何等的惊心动魄的美。

西施沿着若耶一路泛舟到了镜湖,而围观的人也人路追随,这一路一带,人头涌动都是争风目睹西施的风采。

白天出来采莲的西施,傍晚就回去了,回去哪呢?回到越王身边。

王维一首著名《西施咏》有诗云“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说的是西施白天还是越溪的浣纱女,晚上就成了吴王宫里的妃子。

春天里采桑女罗敷不贪权贵,一身傲骨,而西施赋与了身系复国重任的人,这是一种舍生取义,为国献身。

这美丽的女子,以自己的美色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何尝不是一种壮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春天采桑是春天明媚的美,“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夏天采莲是夏天浓艳的美。“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天捣衣这就是秋天素洁的美。

明月当空,整座长安城都笼罩在明净的月光下,整座长安城也都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砧杵声中。

月光从天上洒落到地下,揭衣声又从地面直达天上,这“一片”与“万户”背后,是天与地、月与人、光与声的交相辉映,这是多么宏大的场景啊!

捣衣其实不是洗衣,而是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打。捣衣是制衣的前一道工序,意味着要做冬衣了。

“捣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南北朝庾信笔下一个女子在月光下捣衣,秋风轻轻地吹拂着,寒衣应该早早准备好,寄给霍嫖姚。

“故园今夜里,应为捣寒衣。”而宋之问笔下在霜降的季节里,北方的雁群飞过,他更加想念家乡,想象着家人在今夜里应该正在为他捣制寒衣。

属于秋天的经典风物,不仅有秋色、秋声,还有那带着凉意的,撩人愁思的飒飒秋风。那秋风吹过长安城,它能吹走暑热,吹走落叶,却怎么也吹不尽思妇对玉门关外征夫的绵绵相思之情。

思妇身处长安城中,心却在玉门关外,她眼中看的,是那轮同样高悬在丈夫头上的月:她毛里捣的,是即将穿在丈夫身上的寒衣。

这就是思妇心中深沉绵长的“玉关情”,它一直横亘在思妇的心头,此刻又经秋风撩拨,更是挥之不去。这就是“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秋日的情景也从天上写到地下,又从长安城一直跨到玉门关。写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如果说,前两句是景,中间两句是情,这两句是什么?是思妇深沉的喟叹,什么时候才能平定胡虏,让我的良人不再远征呢?

在这样的夜晚,在这长安城下,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场合里,彼此起伏着的捣衣声后面是一缕缕对身在塞外苦寒之地的丈夫。

这是什么?这是属于女性,也属于唐朝百姓种种的无奈与惨痛。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长安的思妇在这秋风凉,夜之寒的明月之中,发出这样的喟叹,一下子把诗的境界提升到了另一种格局。

她们不是罗敷或者西施那样著名的美女,但她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妇人,她们朴实无华,她们情深义重,像月光一样,清辉万里,抚慰着人心。

她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妻子,胡虏是一定要平定的,良人也要回来,这是每一个普通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夜吴歌·冬歌

唐·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明天早晨驿使就要出发了,今天夜里赶紧给出征在外的丈夫赶制寒衣。话说这也太意外了,事出仓促,根本就是给人来了个措手不及。

本来,丈夫在边关打仗,妻子在家中守候,惦记当然是惦记,但也无可奈何。

可是,忽然之间,驿使降临了,说要到丈夫戍边的地方去。这让每天牵肠挂肚的妻子何等欣喜!一定要给丈夫带点儿什么呀。

可是紧接着,驿使又发话了,公务紧急,我明天一早就要走。这又让当妻子的何等焦虑!什么都想带,却又什么都来不及准备,怎么办呢?

记得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也是忽然遇见了驿使,两个人都急着赶路,仓促之际,连写一封信都不行,只能“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一次呢?好歹还留了一夜的时间,思妇下定决心,挑灯夜战,无论如何也要给丈夫赶制出一件足以御寒的冬衣。这就是“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李白不写裁征袍,不写制征袍,而是‘絮征袍”。

因为这是冬天,是最冷的季节,妻子生怕丈夫不够暖,所以一定要絮一层棉,再絮一层棉,就是天宝宫女的含情更著棉”,多少情意,就在这一个“絮”字“里面。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此时的思妇,其实也在自己的战场上,对她来说,“明朝驿使发”就是命令,她那“_夜絮征袍”的紧张与急切,一点儿也不亚于在真正的战场上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丈夫。

很多人一定觉得,只有用皑皑白雪,才能表现出冬天的神韵吧。可是,李白就是李白,他不写雪,照样能让冬天寒冷而洁净。

女人们在冬夜抽针把剪时的感受刻画地惟妙惟俏,冬夜做活儿,裸露在外面的手本来就是凉的,而针又是金属制成,金属导热,每抽一次针,手都会被冰一下,变得更凉一点儿,更僵硬一点儿。

细小的铁针尚且如此,那更大的剪刀又会如何呢?岂不像握住一块冰一样令人生畏?这就是“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冬夜的寒冷感活灵活现了吧?

一个征人的妻子,一个操劳的主妇,还有一颗冬夜抽针的素心。

本来,冬夜苦寒,银针不堪抽,剪刀不堪把,可是,这样的感觉非但没有让思妇放弃,反倒让她更加坚定起来,假使家里都已经这样冷,边关的丈夫又该如何呢?

想到这里,思妇一定又暗暗加了一把劲儿吧。她对丈夫的万般情意全都寄托在这忙忙碌碌的一双手上,她的手怎能不是素手呢!

冬夜固然是冷的,冷得让人不堪,但这刺骨的寒冷背后,又有那样温暖的情意,这焦急的针脚背后,又是那样绵长的相思,这才是冬天最美的画面啊!

我把这千针万线做好的衣服托付给你,让你带给我远方的丈夫,请问,你要几天才能把它带到临洮?这真急,和开头一样急。

怎么这么急,怎么不多给我几天时间准备。可是到了结尾,“日到临洮”,还是急。

这一次是谁急?是思妇。现在不是驿使在催她,而是她在迫不及待地催驿使了。

临洮这样遥远,你要几天才能到呀?从被人催到催别人,这不是剧情反转吗?为什么会反转?因为牵挂。

开头埋怨驿使着急出发,不让她准备更多的东西是因为牵挂,此刻怕驿使走得不够快,不能及时把寒衣交给丈夫还是因为牵挂。

唐朝女诗人陈玉兰寄夫诗:“夫成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李白这句“几日到临洮”背后,不就是“寒到君边衣到无”的焦虑吗?多少深情,多少牵挂,就在这反转过来的催促之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最后,你可能不禁会问,我们学习李白的这组《子夜吴歌》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吗?

我只想说,它不会给你带来财富,更不会给你带来盛名,但是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丰满。

李白春歌写罗敷采桑,夏歌写西施采莲,秋歌写思妇月下捣衣,冬歌写思妇寒夜絮袍。

从时间上讲,春和夏属阳,用白天的场景,秋和冬属阴,用夜晚的场景。

从人物上讲,春和夏的主人公都是明姐鲜艳的女儿;而秋和冬的主人公则是体味过生活苦辣酸甜的妇人。

但如果我们将这四首诗连在一起,想象成一个女儿的成长经历呢?

她从青葱如桑叶的小女孩儿,长成明艳如荷花的大姑娘,再成长为一个经历了离别之苦的月下思妇,直至成为一个不仅能独自挑门立户,同时还能照应千里之外丈夫的成熟女性。

这不也是最丰满、最美好的人生四时吗?

我想这大概就是诗词的魅力,它能唤起,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着更加强烈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民族本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